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法律修音機
市場監管收緊已經成為當今市場環境的主調,並且會對企業具體業務產生實質性影響。
以騰訊為例。
今年 7 月份以來,鬥魚虎牙終止合併、騰訊音樂放棄獨家版權、《王者榮耀》被媒體解讀為 “精神鴉片”,在反壟斷、資料安全及遊戲防沉迷的監管壓力下,騰訊股價大幅下跌。
8 月 11 日,財新網援引稅務官員的話報道稱,中國監管機構正在考慮收緊所謂的關鍵軟體企業的資格標準,對網際網路公司享受的減稅優惠提出更嚴格的要求。
此前,阿里巴巴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就向投資者預警,公司部分業務不再被視為重點軟體企業,從而不再享受 10% 的稅收優惠政策。騰訊也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隨著重點軟體企業的稅率細化越來越完善,總體退稅水平一直在下降。
8 月 26 日,最高法網站釋出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聯合釋出超時加班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兩部門在其中一宗典型案例中明確 996 工作制嚴重違法。
除此之外,中國多個監管部門先後釋出了多部法律、法規或草案,覆蓋演算法推薦、個人資訊保護、汽車資料安全、住房租賃等多個領域。
在市場監管收緊的大背景下,企業需要更多地考慮相關業務和制度的法律風險。
但問題是,企業很難預料到未來會有哪些監管風險,除非提前去研究。
因此,多數公司的具體業務都受到了監管收緊的實質性影響。
但也有一些例外。
8 月 3 日,在官媒《經濟參考報》將《王者榮耀》解讀為“精神鴉片”後,騰訊股價應聲下跌。但 8 月 18 日騰訊公佈的第二季度財報披露,12 歲以下玩家對騰訊中國遊戲流水的佔比僅為 0.3% 。也就是說,即使 12 歲以下玩家全部退出,對遊戲業務影響也不大。
8 月 30 日,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通知,要求所有網路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末及法定節假日向未成年人提供 1 小時服務,時間限制在晚上八點到九點。不過從騰訊財報披露的資料來看,未成年人對收入貢獻有限,此次監管新規出臺後,騰訊股價不降反升。
騰訊財報還顯示,在中國市場面臨更大監管風險的情況下,騰訊海外市場遊戲實現了同比 37% 的增長。
法律修音機認為,騰訊在應對監管時顯得較為遊刃有餘,得益於騰訊長期開展的法律政策研究。騰訊設立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 騰訊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法律政策。
無獨有偶,華為也有一個職位叫「合同場景師」。合同場景師的主要責任就是將各個合同場景研究清楚,建立正確且高質量的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提到的合同場景,不僅僅包括合同涉及的具體業務,還包括社會、政治、財務、客戶情況、夥伴需求、交易條件、世界金融變化等等。在現代社會中,這些要素都是密切相連的。
2021 年 3 月 20 日,人社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釋出了 18 個新職業資訊,其中的「企業合規師」也指向企業合規,而不是單純的法律事務。
企業越來越不需要只會處理法律事務的法務。
市場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法務外包機構,這些法務外包機構可以提供足以滿足企業“平替”需求的法務服務,畢竟僱傭一個員工的人力成本很高。而且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部分簡單的法律事務也開始被機器取代。
企業需要的是能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法務。
但問題是,大多數法律人只想去公檢法、律所、網際網路大廠,願意去創業公司的很少,願意深入瞭解公司業務、在某一垂直領域深耕、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就更少了。
當然,這不是法律人這個群體的問題,各行各業都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傳統觀念規定他們找工作要找“專業對口”的。
但這個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
學科專業和創造一款新產品一樣,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立的。一門學科要麼是解決一個新的問題,要麼是更好地解決一個老的問題。
現在這個時代變化非常快,快到連摩爾定律都失效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問題大量出現。
隨著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或者隨著時代變化,老的問題得到了更好的解決,特定學科專業的就業就不應侷限於現有的職位。
舉例來說:
近年來,部分法學院校設立了一批新興的法學學科,「人工智慧法學」就是其中之一。
新學科的出現意味著新問題的產生,那麼就讀於現有法學學科的法學生或畢業生,包括一級學科的法學、二級學科的各個細分法學學科,就可以去嘗試解決「人工智慧法學」背後的新問題,去從事相關職位。
沒理由新問題只能由新專業的人去解決,這不是一個高效率社會運作的方式。
那麼,是誰在嘗試解決新的問題,或者用更優的方案去解決老的問題呢?
科研機構和創業公司。
很明顯,從商業回報的角度考慮,創業公司是更多人的職業選擇。畢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作為國家棟梁的科研大牛,收入連流量明星的零頭都不到。
當然,這個現狀正在改變。中國資本圈出現了過去 30 年都沒有出現過的高校教授爭奪戰,很多投資人為了擠進科研人員的圈子,甚至要重新回到高校攻讀理工科的學位。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硬科技創業正在迎來史上最黃金的時代,創業公司仍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力量。
在複雜的市場和監管環境下,創業公司亟需創新型法務人才。
與此同時,很多律師經常抱怨案源少,收入既不高也不穩定,甚至都不喜歡律師這個工作。即便如此,他們仍然選擇堅守律師崗位。
為什麼在供需如此不平衡的當下,很多法律人還是不想改變呢?
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改變。
這讓我想起近年來創投圈的“基因決定論”,或者一家公司有沒有“邊界”的問題。
比如一家公司是電商基因、線下基因、科技基因......各種定義。相反,如果一家公司做不好一項業務,就是沒有這方面的基因。
同理,將“基因決定論”套用到法律人身上,我是讀法律的,那我就只能去公檢法,或者做律師,因為這是我的“基因”。
但這是有問題的。
孔子說,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這句話可以有很多解釋。如果把這句話抽象來看,就是君子不要搞自我定義。自我定義就是自我設限,“基因決定論”本質上就是在自我設限。
同時,基因其實也是變化的。
很多人在討論組織基因的時候,會先假定基因變化是很難的一件事。
但問題是,基因這個詞來源於生物學,在生物學裡面,基因很容易變的。事實上,人的身體裡面,每天都在發生基因變化。
所以,不要抗拒基因變化,因為抗拒沒有用,你抗不抗拒,基因都會變化。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基因變化變錯的機率比變對的機率要高得多得多得多。因為變錯的機率很高,所以大家很恐懼基因變化。
但是,萬一變對了呢?
萬一你就是 Peter Parker 呢?
畢竟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我們要習慣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要恐懼基因變化。在時代的浪潮下,不進,則退。
當然,創業公司從來都不會坐等行業自己做出改變。比如華為的很多合同場景師都不是法律出身的,因為很多法律人幹不了這活。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就像王興老師說的:
企業家精神是一種追求,追求的是機會,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暫時不考慮當前控制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