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直認為類風溼是僅累及關節的一種疾病,其實並非如此,類風溼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免疫功能紊亂,可累及患者各臟器、多系統,對心、腦、肺、腎都不放過。值得注意的是心靈之窗——雙眼,也難逃類風溼的侵襲。
據有關專家研究,類風溼患者約有15%併發乾燥綜合徵,從而使角、結膜乾燥不適,如病情不嚴重時,患者常不易察覺。
類風溼乾眼的發病機制是由多種因素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的異常,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而產生各種炎性介質,而淚腺組織炎症性和破壞性病變均由這些炎性介質影響,淚腺及眼表的炎症導致其上皮細胞損傷和凋亡,淚腺被淋巴細胞浸潤導致區域性導管和腺體上皮細胞增生,淚腺進一步退化萎縮、破壞、被纖維組織代替。
因此喪失分泌功能,導致淚液中水樣液及黏液的分泌減少,角膜上皮因此剝落,淚膜不穩定,以至於乾眼發生。
眼睛乾澀的症狀在傍晚會比較嚴重,表現為蒸發性眼乾症。其他一些症狀還包括眼睛發紅、視力模糊、眼中有異物感等。
類風溼乾眼在中醫學中並無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於中醫眼科學“神水將枯症”範疇。《諸病源候論》曰:“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通於目者為淚。”外感風熱燥邪侵襲使得氣血津液受損,熱病餘熱未盡耗傷津液,溼熱蘊脾氣機不暢。五輪學說中白睛屬肺,肺陰不足白睛失養,肝腎不足虛火上炎則陰津耗損均可使氣血津液不能上榮於目,目失濡養而致乾澀,淚液枯少。
另一方面,津液在目化為神水,於眼外潤澤為淚,於眼內充養為液,津液虧損則發為乾眼。五臟六腑之精氣還需經絡溝通上下內外,可上養於目。乾眼病因複雜,結合祖國醫學之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原則,專家認為其病機與五臟六腑功能、氣血津液、經絡執行有關。
乾眼屬“尪痺”併發症之一,故辨證與尪痺有相似之處。尪痺病因不外乎“正虛”“邪侵”“痰濁瘀血內生”,正氣不足包括人體精及氣血津液等物質的不足以及臟腑功能的低下。
因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故在尪痺中主要表現為肝、脾、腎虧損。風寒溼熱邪氣侵襲關節、肌肉筋脈、阻滯經絡為標,氣血執行不暢而致“血停為瘀、溼凝為痰”,最終痰瘀互結,閉阻經絡,使病情加重。
類風溼繼發乾眼患者須辨證治療
其中類風溼繼發乾眼患者根據全身和區域性症狀辨證分為 6 個證型:溼熱痺阻證、痰瘀痺阻證、風溼痺阻證、寒溼痺阻證、氣血兩虛證、肝腎虧虛證。
其中類風溼乾眼在肝腎虧虛證(40.5%)、痰瘀痺阻證(19.0%)、溼熱痺阻(16.7%)中較常見。
因此類風溼繼發性乾眼治療需標本兼顧,不能按照普通乾眼辨證治療。
風溼痺阻證患者的淚膜破裂時間最長,說明風溼痺阻證患者津傷不甚;患者眼部症狀評分肝腎虧虛證最高。所以治療的同時應兼顧肝腎虧虛證患者的眼表症狀,以減輕患者痛苦。
因此對於類風溼患者,特別是病程長、相關實驗室指標陽性、中醫證型為肝腎虧虛證、痰瘀痺阻證、溼熱痺阻證患者應常規進行眼表檢查,以便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防止形成嚴重乾眼。
同時在臨床上發現嚴重乾眼患者,要做相關血清學檢查,考慮是否有類風溼存在,使治療有針對性。
專|家|介|紹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學術傳承人,廣東省中醫院風溼免疫研究團隊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分會青年副主委,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風溼病專委會副主委,國家公派荷蘭訪問學者,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省中醫院拔尖人才,首屆廣州市科普名師。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痛風、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等風溼免疫病。
供稿:黃閏月
執行編輯:郭桂雲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