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生態環境部宣佈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大熊貓瀕危狀況進一步緩解。聽到這個訊息,不少網友開始期待與“滾滾”親近的美好畫面。
但是,近日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生態與進化》上發表論文指出,未來100年內,仍有18個大熊貓種群的滅絕風險高於50%、15個大熊貓種群的滅絕風險高於90%,如果種群年齡結構趨於老齡化,滅絕風險還會進一步升高。
“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規劃與建立,我國大熊貓保護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但大熊貓孤立小種群仍然面臨風險,這一現狀需要重點關注。”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雲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種群分散與氣候變化增大滅絕風險
中國野生大熊貓的“家底”是多少?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給出了權威結果: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64只。相比於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1596只來看,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總體保持增長態勢。
但是,單從數量的多寡不足以判斷分佈在不同區域的大熊貓種群的生存現狀。對於科學研究來說,種群中個體數量多少、種群的年齡結構與性別比、個體的繁殖能力和存活狀況等,都會影響種群的長期存活。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孔令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個體數量少、老齡化、性別比例失衡都會增加大熊貓種群的滅絕風險”。
調查結果顯示,基於如大江大河、高山等地理隔離,高等級公路、農田、城鎮居民點等人為活動導致的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使得1800多隻野生大熊貓也被隔離成33個局域種群。這其中,有259只大熊貓分佈在25個很小的種群中,相比那些生存在大家族中的同類,它們的未來要面臨更大的生存困境。
野生大熊貓主要生活於海拔1200米—3800米有大熊貓可食竹分佈的森林中。因為耐寒能力較強,大熊貓對氣候條件有一定要求,一般不在海拔較低氣候炎熱的地方生活。
“氣候變化可能使大熊貓棲息地向海拔更高處和偏北部移動,這將可能導致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加劇,使得種群隔離狀況更加嚴重。”孔令橋預測:在最不利的假設下,現有的33個孤立種群,到2100年可能會增加到56個,其中41個孤立種群絕滅風險大於50%。
小種群面臨的風險更加突出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中國政府對大熊貓的保護高度重視、舉措頻出。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報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透過《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該試點方案,全面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2017年12月,原國家林業局會同四川、陝西、甘肅三省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試點目標要求和任務分工,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最高級別的保護快速推進。
當前,大熊貓國家公園縱橫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秦嶺山系,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區域,試點區總面積27134平方公里,生存著來自17個種群的1631只大熊貓,佔全部野生大熊貓數量的87.7%。此外,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豐富,分佈著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
“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目標之一是恢復大熊貓棲息地。”歐陽志雲表示,“如果大熊貓國家公園能實現破碎棲息地的恢復和連通,孤立小種群的數量將大大減少。”
與此同時,還有16個大熊貓種群沒有被納入國家公園的保護範疇。其中有12個種群比較小,面臨的風險也更加突出。特別是涼山種群和岷山北部的小種群,前景最不明朗。
大熊貓種群的長期生存需要充足的食物和適宜的環境,在當前野生大熊貓種群中,具備足夠多的個體數量、較完整和連通的棲息地、人類活動干擾程度較低的種群滅絕風險也相應較低。
研究表明,在不考慮偷獵、採伐、放牧、竹子開花、自然災害和其他人類活動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下,大熊貓種群中個體數量如超過60只,則100年內的滅絕風險基本為0。所以,加快將孤立小種群融入保護地體系、增加孤立種群的個體數量成為降低滅絕風險的關鍵舉措。
重點加強棲息地恢復和監測
想要使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穩定性繁衍復壯,針對每一個高風險種群搶救性保護至關重要。
“對於分佈在國家公園範圍外的小種群野生大熊貓,首先考慮擴建自然保護區或其他型別自然保護地,將其納入國家自然保護地體系的保護傘下。並積極採取措施恢復小種群所在棲息地,進行廊道建設,使之與周圍的大種群進行連線。”孔令橋說,“對於因天然障礙無法連線的極小種群,則可考慮科學評估後進行重引入,以實現小種群復壯。”
而且,氣候變化下的岷山北部小種群所在棲息地可能會增加,為大熊貓的重引入提供了條件。與之相對,涼山、大相嶺和小相嶺的棲息地則有可能破碎化加劇,需加強這些小種群的追蹤和監測,減少人類活動干擾。需科學預測這些區域氣候變化對大熊貓棲息地變化的影響,研究野化放歸的科學方法。
對於分佈在國家公園內的野生大熊貓種群,可以透過國家公園內的棲息地修復和廊道建設,根據造成種群隔離的原因採取相應措施。對森林破壞和農田開墾導致的種群隔離,可以透過森林恢復和竹子恢復提升連通性,同時實施生態補償,減少人為活動對棲息地的干擾;對道路建設導致的種群隔離,可透過修建隧道重新將棲息地連線起來;此外,還應透過完善的旅遊管理降低或避免人類活動對大熊貓的干擾。
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對大熊貓的保護和管理需充分考慮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狀況及其成因,重點加強棲息地破碎化嚴重區域的棲息地恢復,加強對孤立小種群的關注,加強棲息地和種群動態的監測。
“幾乎所有的大型野生動物都面臨棲息地破碎化的威脅。”歐陽志雲說,“希望我們這項研究發現的問題與提出的建議,能為其它野生動物的保護提供參考。”(記者 何亮)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