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小鵬汽車生態企業鵬行智慧釋出全球首款可騎乘智慧機器馬的第三代原型機,代號“小白龍”。據官方介紹,該智慧機器馬具有環境多維感知、敏捷穩定運動以及智慧情感互動能力,可自主避障、規劃路徑以及透過螢幕表達情感。小鵬汽車對此款智慧機器馬寄予了厚望,希望將其打造成“小鵬友的第一個智慧交通工具”。
小鵬外,小米也在近期釋出了其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騰訊早前也推出了首個軟硬體全自研的多模態四足機器人Max。大企業的接連進入讓四足機器人市場更加熱鬧,但也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四足機器人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噱頭?
“四足機器人”玩家不斷增多
首款四足機器人是波士頓的Spot,Spot之後,國內外一些企業先後也開始開發相關產品。
根據新戰略移動機器人全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涉及“四足機器人”行業的企業有12家左右,除了騰訊、小米等科技巨頭外,還有一些創業公司。
國內入局“四足機器人”領域企業 |
||
企業名稱 |
成立時間 |
相關產品 |
小米科技 |
2010年 |
機器狗“鐵蛋”(2021年推出) |
騰訊 |
1998年 |
機器狗“Max”(2021年推出) |
鵬行智慧 |
2021年 |
機器馬“小白龍”(2021年推出) |
優必選 |
2012年 |
春晚“拓荒牛”機器人(2021年推出) |
宇樹科技 |
2016年 |
Go1、AlienGo、A1、Laikago等 |
雲深處科技 |
2017年 |
機器狗“絕影”系列 |
蔚藍智慧 |
2019年 |
阿爾法機器狗AlphaDog系列 |
多夠機器人 |
2019年 |
多夠機器人系列 |
優寶特智慧機器人 |
2014年 |
e-DOG四足仿生機器人 |
天聚智慧 |
2010年 |
伴隨四足機器人Go1 |
銀弗(北京)科技 |
2014年 |
QDD Plus-NU80-6 |
智擎新創 |
2018年 |
DOGOTIX-019A-BD |
(本表粗略統計,如有未完善之處,請指正!)
大量玩家的進入,也意味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尤其是科技巨頭的進入,更是如此,不僅將“四足機器人”產品玩出了熱度,還玩出了高度。
相較以往的“四足機器人”產品,騰訊和小米的機器狗都進行功能升級,使得產品更加先進,更加富有感情色彩。例如,小米使用了識別技術讓“鐵蛋”具備了寵物化特徵,既滿足了跟隨主人的場景需求,也可透過語音、遙控器、手機多種方式來進行操控。
除功能外,在價格方面,小米也盡最大努力做到“親民”。據悉,當初國內最早一批“四足機器人”是宇樹科技的“萊卡狗”,當時這款產品售價超過了30萬元,波士頓大狗的發售價是74500 美元( 約 52.73 人民幣),而今小米推出的“鐵蛋”機器狗只要9999元,中間的差距自然是不言而喻。
可以說,隨著越多越多的企業入局,“四足機器人”行業水準正不斷“水漲船高”。一是現有的企業將“四足機器人”玩出了各式各樣,如機器狗、機器牛、機器馬等等,保不齊以後還要湊個“十二生肖總動員”啥的;二是,企業們將成本控制在極其“親民”的程度,使得其它企業想要入局,則需要同時思考技術和成本兩大問題。
“四足機器人”的真實需求
目前,切入“四足機器人”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是真,但企業不賺錢也是真!根據宇樹科技旗艦店資料,宇樹科技的機器狗只有20人付款,而相關零配件產品的銷量也是寥寥無幾。另外,小米副總裁常程也曾透露,9999元的機器狗,小米是在做虧本生意!
雖然目前“四足機器人”價格下降巨大,但動輒上萬的價格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一樣是“天價”,因此,也無怪有人調侃道“四足機器人就是有錢人的玩具”。
那麼,既然企業不賺錢,為何還有那麼多企業進入“四足機器人”行業中去,這不是赤裸裸地違背企業經營的目的?
這裡,筆者認為,目前企業們的動作只相當於賽前的“熱身”,是為了接下來的動作做準備而已。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曾透露,“四足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To C,以家庭陪伴的功能為主,集娛樂性與部分實用性於一體,二是To B,比如用於巡檢、安保、救援、消防等場景。
但不論是To C還是To B,市場都不夠成熟,尚未達到商業化的地步。例如,在To C市場,“四足機器人”的產品定位是消費級,主打陪伴功能,但其成本與其它消費級產品來比,依然偏貴。人們花萬把塊錢買個只能拉風的機器狗顯然用途不大。
而在To B市場,看似前景廣闊,實則落地稀少。因為簡易的工作內容,一般的履帶和輪式機器人足以應付,而過於複雜的工業應用,以目前“四足機器人”智慧程度又無法應付。總結起來,就是“四足機器人”正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現狀。
而這種現狀,恰恰給了企業機會,使得企業可以快速進入行業,併為日後競爭做準備。
另一方面,企業進入“四足機器人”行業,或許絕大部分是因為市場的驅動,但也不排除部分企業心中有些“小九九”。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面子工程”,即企業們推出這款產品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只是要告訴別人“我具備這樣的技術”即可了。
如一位機器人行業的資深人士就曾明確地表示:“一些大廠短期內並不關注商業價值,做四足機器人或許是因為看到了研發四足機器人對技術佈局,或者業務線擴充的價值。”
“四足機器人”需要克服的問題還有很多
作為一款“新興”產品,“四足機器人”以其獨特魅力出現在眾人面前。但現階段,“四足機器人”除價格問題沒法立刻解決外,還面臨著技術和需求的問題,而這將成為阻礙“四足機器人”商業化的重要源動力。
多夠機器人創始人兼總經理趙同陽就曾表示:“仿生足式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的前提條件有三,一是足夠穩定耐用的機械本體;二是消費級群體可以接受的零售價;三是實際解決家庭事務的工作能力。”
因此,當下“四足機器人”企業應在技術上狠下工作,提高產品效能。例如,在實用功能上,“四足機器人”在某些智慧音箱功能的基礎上,能像寵物一樣自動跟隨,即便現在小鵬的“小白龍”略有突破,能成為小朋友的低速智慧交通機器人,但對於C端消費者來說,“四足機器人”並不具有剛需和不可替代性,本質上還只是一個高階玩具。
其次,企業還應加強“四足機器人”的續航能力。因為從目前釋出的“四足機器人”效能來看,續航能力似乎達不到消費者的預期。例如,雲深處科技的“絕影X20”在負載20公斤的作業情況下可以續航超過2小時,而無負載狀態下作業時間最高可達4小時。而宇樹科技的Unitree Go1續航時間僅有一個多小時,最長時間的續航產品,也只有8小時左右,這時間對於消費者而言,顯然是不夠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用在現階段的“四足機器人”行業再貼切不過了,無論是大廠還是行業“新貴”,都還需要腳踏實地去探索“四足機器人”的應用,為該行業商業化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