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大沙錐的矮胖“糊弄”了。這種矮壯的沼澤鳥,翼展雖然只有20英寸,卻是快速飛行的“馬拉松選手”——它們可以在短短3天內從瑞典遷徙到中非,甚至不需要停下來吃、喝或睡覺。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大沙錐在遷徙時會在黎明時上升近2500米,然後在黃昏時下降。它們這樣做也許是為了避免白天太陽輻射引起的體溫過熱,而飛到更高、更冷的天空。6月30日,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
這些鳥在高海拔空間停留的時間也比之前認為的要長得多:在遷徙過程中,一隻鳥在近8700米(幾乎和珠穆朗瑪峰一樣高)的高空連續飛行了5個小時,這可能是有記錄以來遷徙鳥類飛行的最高海拔。
“任何動物行為研究者都會發現個體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但是這些鳥幾乎在做同樣的事情。”瑞典隆德大學生物多樣性教授、該研究第一作者Ake Lindstrom說,“在大沙錐的遷徙模式中,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強的晝夜迴圈——白天高,晚上低。它們似乎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飛航模式。”
在這項研究中,Lindstrom團隊在14只大沙錐的腿上安裝了只佔其總體重1%的微型資料記錄器。記錄器記錄了它們飛行期間每小時的活動、氣壓和溫度。
研究人員在所有3種季節性遷徙中都發現了一種獨特的模式。在中高海拔空間待了一晚後,這些鳥在拂曉時上升到非常高的高度,白天則停留在這些高度,然後在下午晚些時候或傍晚再次下降到與前一晚相似的高度。夜間,大沙錐通常在海拔1600~2100米飛行,白天飛行高度為3900~4500米。
科學家認為,這種每日海拔變化最可能的原因是太陽的溫度。大沙錐在飛行時,每秒鐘扇動翅膀7次,這會產生大量的體熱。在氣溫較低的夜晚,這不是問題。但在白天,陽光很可能會使它們的體溫升高許多。“當太陽昇起時,還需要考慮太陽輻射。想象一下你坐在陰涼處和坐在太陽下的溫度差異。”Lindstrom解釋道。
因此,白天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天空飛行,那裡的空氣溫度要低13攝氏度,可能有助於大沙錐防止體溫過熱。但它們的上升幅度也超出了研究人員的預期。大沙錐多次到達6000米以上的高度,其中一隻鳥在近8700米的高度飛行——只比珠穆朗瑪峰低150米左右。儘管8000米以上的環境對人類來說是殘酷的,但大沙錐似乎已經適應了。(晉楠)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