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云:“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唐代李益)。這首詩恰當闡發了姓名的個性和感情色彩。姓名,作為稱謂符號,在人們記憶裡,只要“稱名”,就能夠憶起“舊容”。然而中國人的名字,自古以來特別是當今社會多同姓同名,生活中同姓名也引發了不少趣事。
夫妻同名現象也屢現於報端和網路。據報道有這樣一對“夫妻檔”——同一省籍、同名同姓、同班同學、同公司同部門同科室、同樣都是機務工程師……這麼多的“巧合”,不僅在民航業寥寥無幾,在國內外亦不多見。這對夫妻,就是南航貴州公司飛機維修廠技術管理室的兩位機務“好搭檔”——李飛(男)和李飛(女)。南有比翼鳥,于飛不分離,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精彩,既是機務“焦孟將”,亦是上陣“夫妻兵”。
結婚碰到夫妻同名同姓的就比較尷尬。一夫妻,雙方都叫李小小。司儀出題“小小小小結婚,小小小小生孩子,小小小小掙錢,小小小小掌錢。提問哪個小小結婚?哪個小小生孩子,哪個小小掙錢,哪個小小掌錢?”說完把話筒遞到新郎嘴邊,新浪可能被問懵逼了張嘴就來“我結婚,我生孩子,我掙錢,我掌錢。”眾人都笑翻了。“所有的事情你都一個人幹完了,那請問你娶這麼美麗漂亮的新娘幹嘛?”
所謂“同姓名(重名)”,是指不同的人使用相同文字的姓與名。同姓名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古今同姓名大辭典》收輯了自先秦至20世紀30年代403姓16000個同姓名,約涉及到56700多人.辭典收錄的歷史上同姓名多得實在驚人,如叫‘王充”的有4人,叫“李廣”的有6人,叫“藍仲舒”的有3人,叫“張衡”的有6人,叫“周瑜”的有4人。由於中國人的取名偏好大同小異,碰上幾個同名同姓的人的機率可以說是很大的。自古以來我國以姓名短簡、姓氏穩定為特點。一般說來, 最長的就是四字名, 一個複姓加一個雙名, 讀起來只有四個音節; 絕大多數是三字名, 一個單姓加一個雙名, 少數一個複姓加一個單名;而目前呈現增多之勢的是二字名, 一個單姓加一個單名, 讀起來就是兩個音節。近20年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 人口流動和經濟往來日益頻繁, 同名同姓者遭遇的機率大大增大。
寶寶起名同姓名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是中國人口數量和起名用字數量,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而漢字有近十萬個,姓名常用漢字約有5000個。另外我國曆代出現過的漢字姓氏約有5600 個左右, 但由於種種原因, 有許多姓氏消失了, 現只有半數仍在使用, 而產生的新姓氏則為數極少。根據一些學者所做的估計, 我國現有漢字姓氏的總數約3000至3500個。
二是大姓重名的機率較高,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19個大姓的人口占了漢族總人口近60%,也即全國大約有一半人口只使用這19個姓氏。而在這19個大姓中,李、王、張三個“超級大姓”,約有2.5億人使用。
三是起名時往往受政治、時事、觀念、期望、道義、地域等現實因素的影響,所以在一段時間、一個地區內使用同一名字的頻率特別高。建國初期的建國、愛國、為民、建華、衛華,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躍進、超英、學鋒, 文革時期的 衛紅、衛東、勁松、朝暉等等。從70年代以後,個體意識開始覺醒,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陸,革命性詞彙退居二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被經濟建設取代。70年代,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多以身體健康為主,可以看到,以勇、軍、剛等為代表的詞彙成為男性取名的主流。八九十年代,如偉、超、濤等男性取名的主要詞彙。21世紀取名更加不拘一格、隨心所欲。突出表現在四字名字的出現及子萱、浩軒等瓊瑤式名字的流行。八零九零後的成長記憶始於港臺流行的興起,因而為子女取名時深深地受到港臺方面的影響,大陸近幾十年固式的取名侷限被打破,娛樂化成為這一時期民眾取名最為突出的特徵。
同名的原因還有:有的採取拿來主義,如李嘉誠這個名子可以說家喻戶曉,因此出現不少趙嘉誠、陳嘉誠的同名現象。如某市公安局戶政處獲悉, 全市有622 個陳龍。 陳龍的大量出現, 與人們的追星心理偏好有關。有的和用字偏好有關:如剛、強、勇、仁、義、智、信、文、才、勤、孝、明、鋒、波、濤、軍、兵、富、貴、財、發、根、榮、桂、蘭、梅、珍、寶、花等也相當普遍。當今社會不少用軒、妍、馨、漪、晨、梓、奕等字。
趣事一:給寶寶取得名字,竟被同病房的產婦盜用。生完寶寶在住院期間,和一個40歲高齡產婦同一個病房,剛開始覺得那人還行,婆婆煮了甜酒,我還好心分她一碗。在聊天中她一直問我取好寶寶名字了沒,我就跟她說了我寶寶的名字,她說她一直不知道要取哪個名字好,還讓我幫她家寶寶想名字。就在今天她出院了,我問她你辦好出生證明了嗎?
她說正在辦,問她取了什麼名字,她吞吞吐吐的說和你們家的差不多,那時我剛好把影印身份證的證明拿給醫生,剛好看到她老公正在辦出生證明,她老公姓陳,看到她老公正在寫名字,我一看除了姓氏居然和我家寶寶的名字一模一樣,當時我只有氣憤了,忍不住就直接說了她家老公,來到病房,我又說了那個老女人,她還厚著臉皮說沒事,反正以後又不認識。氣死我了!怎麼不讓你家寶寶和我老公一個姓啊!我家寶寶的名字也是想了很久的,這下一步該怎麼辦啊!(此段摘自網路)
趣事二:20世紀40年代後期,上海市有13個吳國楨。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人正擔任市長,另一人卻犯了死罪。市長吳國楨十分關心死囚吳國楨一案,時常電話詢問。因此案件審結後,法院將判決書副本一份專送市長,以釋其懸念,一時傳為趣談。
趣事三:據《武漢晨報》1999年9月17日報道,武漢球場新村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上,有四個陳龍。老師無奈,只得給他們編號:陳龍一、陳龍二、陳龍三、陳龍四。一次,學校體檢驗血,四個陳龍都忘了在化驗單上編號,結果不得不又抽血重驗。為此,陳龍一多次哭鬧,硬是逼著父親給自己改了名。同樣因為不堪同名之累,一個陳龍只好轉學。此事見報以後,有讀者問:全市究竟有多少個陳龍?記者來到市公安局戶政處查詢電腦,全市共有陳龍622名。
《靜月齋民間故事》中有一故事《陰差良緣》:書生遇同姓名之人,去他家喝酒夜宿,死一回卻娶美嬌妻。同名的人碰了面,那場面既尷尬,也有趣。清人王士稹《池北偶談》記載,有名李空同者,督學江西,遇一學生與自己同名。督學有意考考後生,出一上聯徵對:“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其意不僅怪,而且刁,暗示後生小子不該與己同名。哪知聰慧的學生應聲而對:“費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這意思也很明白,同一個名字,你叫得,我為什麼叫不得!督學碰了一個釘子,當然不太舒服,但同時也不得不暗暗讚賞學生的敏捷機智。
不但中國人的有同名現象,國外也是如此。國外同姓名的故事曾拍過電影。《同名同姓》又名《同名之人》,是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發行的劇情片,由印度導演米拉·奈爾執導,Irfan Khan、卡爾·潘、傑茜達·芭瑞特出演,該片已於2007年3月9日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個美國家庭兩代人去印度生活,由於文化差異、感情糾葛等問題產生不同命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