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一:家和萬事興,專注力之培養始於溫馨的家庭!
愛是最為神奇的力量,能讓枯苗重新展現生機!
以愛為教育的主旨,一定會產生奇蹟的。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斐斯塔洛克(1746~1827),以其愛心教育而揚名天下。這位瑞典教育家,一生傾注於大眾教育,在他的感召下,很多智力發育遲緩,甚至流浪街頭的孤兒—甚至染上惡習者,都展現出強烈的學習興趣。以至於當時很多著名教育家都在關注他的教育方法。
然而,“教育愛”之生髮最好的場所是在家裡!
腦神經科學家發現,“教育愛”能增加智慧,請看以下分析:
法則二:神奇的情緒與智慧之間的緊密關係!
腦神經科學家與教育家發現:
著名的腦神經科學艾維德.克萊森曾在2000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因為他發現了神奇的激
素—多巴胺。激素多巴胺是負責調解人的情緒,不過它與學習之程序密切相關。十九世紀著名的教育家—赫爾巴赫曾提出“統覺”概念,意思是學習之程序,必須將未知與已知聯絡在一起,才能掌握新的概念。之後的腦神經科學家坎德爾透過研究海參的神經傳遞,從實驗科學中證實“統覺”概念的正確性。為此,坎德爾也獲得諾貝爾獎。原來,大腦的海馬狀,負責將新知識(短暫記憶)與舊知識(長期記憶)聯合,而它分泌的多巴胺激素,促進新舊資訊之連線。
這樣,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發現,情緒與學習的關係極其密切。
還記得天才兒童的特質嗎?
家庭溫馨,情緒穩定,所以他們的智商較高,因為學習之程序需要“愛”來保駕護航。
那怎樣才能做到呢?
法則三:在遊戲中學習,有效提高專注力!
現代幼兒園的開山祖師—福祿貝爾(1782~1852)曾提出,以遊戲的方式教育孩子,最能提升兒童學習之興致。
現代教育心理學發現,即便是患有多動症的孩子,雖然在日常的學習任務中表現出注意力渙散,但如果玩遊戲,他們通常能集中注意力。這個發現從側面證實遊戲教學的特殊價值。
兒童教育家福祿貝爾為此設計了很多玩具,大部分是從大自然中取材,一則因地制宜,成本低廉;二則來源廣泛,不怕損壞,兒童可用放心嘗試。
這裡給家長的啟發是,不要讓孩子死讀書,給他們自由去探索,專注力自然就能提升。
法則四:鍛鍊身體,磨練意志,同樣能為專注力保駕護航!
400年前著名捷克教育家洛克的名言:
健全之靈魂寓於健全之身體!
而忠實實踐這條名言的,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牛頓。
在牛津大學的校園內,人們看見牛頓一年四季都穿一件衣服。原來,他是用這種方式鍛鍊身體。另外,牛頓常年洗冷水澡。
由此可見,身體健康,能幫助學者專注於任務!
另外,鍛鍊身體,同時能培養堅毅之品質,這對於學習至關重要!
因學習之過程,猶如身體鍛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之以恆的長期過程,堅強意志是專注力的後盾!
法則五:營養全面,睡眠充足,這對專注力同樣重要!
堅持健身的人士都有這樣的常識,運動、營養與睡眠,是增長肌肉的不二法門。
同樣,精於學習的人,也非常注重休息與營養的價值。
我們知道,經驗是習得的,它會以長期記憶的方式儲存在大腦中。而腦神經在長期記憶形成中,需要補充蛋白質,因為腦神經細胞的生理結構發生變化。
這個道理,與健身增長肌肉如出一轍。
為此,營養與睡眠,對於身體健康、智慧增長都極有裨益。
法則六:儘量少用電子產品,保護孩子能專注於學業上!
有必要提一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電子產品的使用對大腦影響巨大,例如,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甚至改變對大腦神經佈線。
2008年,美國教育學教授斯莫爾的實驗顯示:
新網民使用網際網路6天后,他們大腦前額葉皮質層出現廣泛活躍性,與老網民一樣。
網際網路改變了大腦的佈線!
所以,在孩子成長期,儘量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一方面保護孩子視力,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學習程序不受外界干擾,專注於學業上。
來源:甲骨遊學,感謝原創,如有侵權,馬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