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每個華夏兒女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號:龍的傳人。在上古神話中,龍共育有九個孩子,今天小編就介紹一下龍的九子各有哪些,又怎樣的象徵意義。
- 老大:囚牛(qiú niú)
相傳,囚牛為龍和犀牛所生,由於繼承了母親老實忠厚的基因,囚牛也性格溫順,龍頭牛身的囚牛,一不弒殺,二不暴虐,唯獨喜好音律,可辨萬物聲音,故而古人常在琴頭立其雕像。
囚牛
關於囚牛,還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囚牛曾長期居住在雲南一個叫瀘沽湖的湖底,湖畔是彝族村落,美麗少女瑪雅的父母都被當地的惡霸擄去做苦工,想念父母的瑪雅經常在湖邊撫琴表達相思。囚牛被瑪雅的音樂吸引,浮出水面相見,瑪雅剛開始嚇壞了,但是囚牛並沒有傷害瑪雅的意思,而是趴在岸邊平和地看著她,瑪雅放下心來,心底相思又起,低頭撫琴。一來二去便成為了好朋友,父母不在,瑪雅便經常和囚牛訴說心事。
然而好景不長,惡霸看到了美麗的瑪雅,為了得到她便拿父母的性命來威脅,瑪雅肝腸寸斷,來到湖邊,琴聲裡充滿悲傷。囚牛得知真相,一向溫順的它暴怒而起,騰出湖面殺死了惡霸。
然而也因此觸犯了天條,玉帝要將其處死,龍王不忍便向玉帝求情,奈何囚牛早已看淡生死,只想自己死後可以留下身軀一部分化作瑪雅琴頭的雕塑,這樣就再也不受規則制約,永生永世陪著瑪雅,聆聽琴絃發出的天籟之音。
瑪雅感念囚牛的深情,每日必彈琴一首,琴聲悠悠,傳遍天際。
- 老二:睚眥(yá zì)
睚眥為龍和豺狼所生,和大哥不同,它生性好殺、剛烈嗜鬥,也因此,常被刻於刀環、劍刃之上,鋒芒必出,讓敵人聞風喪膽,象徵英勇無畏,專克一切邪祟,代表著殺戮和血腥。
據說,龍很嫌棄自己的這個兒子,想要把它殺死,睚眥母親百般求情,才得以保住一條性命。成年後,睚眥告別家門,自立門戶,心想:雖然我非龍身,不可吞吐雲霧,翱翔長空,但身分龍子,一樣有龍的志向,這大好山河,何處不能施展我的抱負?一定要讓後輩記住我龍子睚眥的名字。於是雲遊山河,以尋機遇。
恰逢周文王姬昌被紂王追殺,一路逃命,路遇一人,只見那人,面如豺狼,身如虎豹,身披黃金戰甲,手持銀色彎刀,腳蹬熊皮戰靴,手裹鹿皮手套,坐於巨石之上,扯生肉而啖之。文王大驚,忙問:“壯士何許人也,怎生得如此怪異?”睚眥回答道:“龍子睚眥,你又是誰?”周文王說道:“岐山姬昌也。”
睚眥也是一驚,知道自己建功立業的時機來了,忙問道:“周公何以如此狼狽?”,姬昌便把被紂王追殺的事告訴了睚眥。睚眥暴喝:“夫紂王者,荒淫無道,殘暴兇虐,文王何不取而代之?”,姬昌一驚,知道遇到了神將,忙俯身行禮,說:“先生賜之。”睚眥說:“吾乃一介武夫,衝鋒陷陣尚可,治國安邦無為,文王可沿河而前,尋一垂釣老者,姓姜名尚,號子牙,雖年逾花甲,卻是經天緯地之才,得此先生輔佐,天下可定。”
姬昌按照睚眥的話,一路沿河行走,果然尋得姜子牙。後來周朝建立,睚眥立下汗馬功勞,待分封天下之日,卻不辭而別,周文王唏噓不已,便命工匠將睚眥相貌刻於刀劍之上,來表示對睚眥功勞的認可。
- 老三:嘲風(cháo fēng)
嘲風為龍和鳳凰所生,長有雙翼,生性好險,常常在宮殿角落邊緣可以看到雕像,有驅邪鎮宅、消災辟邪的寓意,象徵著吉祥、威望、富貴,是瑞獸的象徵。
相傳有一年的中秋,皇宮中大擺宴席,歡慶佳節,然而天乾物燥,廚房的一個角落不慎起火,不多時便火勢失控,宮中大亂。嘲風當時雲遊四海,正躺在皇宮屋簷休息,看到火勢漸起,便主動現身,翻騰雲霧,長鳴天際,不多時烏雲密佈,大雨傾盆而下,熄滅了火災,保住了宮殿。皇上感恩嘲風的救助,便命工匠把其雕刻在殿角之上,也祈福可以永保皇宮安寧。
還有一則小故事,嘲風天生頑皮,最喜歡險要之地,尤其是大海邊陡峭溼滑的岩石,最擅長在上邊蹦跳嬉戲。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嘲風告訴路過的漁民,看到自己在海邊岩石跳舞必須鼓掌叫好,不然就不允許平安透過。一日,嘲風選擇了一塊巨大的岩石,在其上輾轉騰挪,一艘路過的漁船由於岩石太大並沒有注意到嘲風,沒有鼓掌喝彩,嘲風大怒,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鑽入大海,一番攪動,滔天巨浪吞沒了漁船。後來漁民吸取教訓,為防止再次看不到嘲風造成禍端,不管嘲風在否,路過岩石便拍手稱快,長此久往,便不再看嘲風表演,只是路過焦巖習慣性的鼓掌。嘲風認為自己的表演得到了任何,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殊不知漁民壓根沒有看它演出,滑稽的嘲風成為漁民口中的調侃的物件。
- 老四:蒲牢(pú láo)
蒲牢為龍和蛤蟆所生,嗓門極大,最喜歡大喊大叫,往往一聲大喝能響徹天際,穿雲裂石,身形似龍,卻膽子極小,尤其怕鯨魚,每次遇到鯨魚都會拼命大喊。蒲牢往往被雕刻於洪鐘之上,使用鯨魚形狀的木杵敲鐘,鐘聲長鳴,震耳欲聾。
相傳蒲牢在龍宮中天天大嚷大叫,整個龍宮不得安寧,龍王煩躁不已,便把蒲牢趕出龍宮終於得以安靜。本來膽子就小的蒲牢在海中飄蕩,見到稍微大一點的生物就惶恐失色,那喊叫聲幾十裡都聽得見。鯨魚作為海中的大個頭卻害怕蒲牢的嚎叫,於是集結族類,共同去捕殺蒲牢,蒲牢嚇破了膽子,一路逃命,但每次都利用自己的“音波攻擊”得以逃生,蒲牢逃到海邊,鯨魚一來便到岩石上一頓大喊,鯨魚走後便重新回到海里,只是再也不敢去深海遨遊。
有漁民在海邊看到了這一滑稽的現象,告訴了當地的工匠,工匠利用蒲牢害怕鯨魚的特性,在大鐘上都雕刻其肖像,並把錘杵做成鯨魚形狀,兩者相碰,鐘聲果然洪亮無比。
- 老五:狻猊(suān ní)
狻猊為龍和獅子所生,身形如獅,天生威武,能使虎豹,喜靜不喜動,尤為喜歡煙火氣息,常常吞吐煙霧,故此常常出現在香爐之上。佛祖見狻猊耐性極佳,便收其當了坐騎,匍匐在佛祖腳下,每日享受香火。狻猊是瑞獸,也被立像於道場、寺廟、官府之前,是富貴、勇敢、威武、崇高的象徵。
狻猊
相傳在古代,國家林立,經常為爭奪土地發生戰亂,民不聊生,老百姓苦不堪言。就在兩個國家交戰之際,一支身披黑金戰甲,手持黃金寶劍,高大威猛的軍隊,每個人都騎著一隻像獅子一樣的野獸突然闖進戰場,不管交戰雙方是哪國計程車兵,都一擊制敵,打的兩國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悻悻而逃,戰爭結束便突然消失,再也找不到一絲一毫的蹤跡。然而只要哪裡有戰亂,這隻神奇的軍隊便會出現在哪裡,直到交戰兩國都鳴金收兵後又再次消失。各國君主都懼怕這支軍隊,便相互之間簽訂和平協議,不再相互打仗,戰爭也因此戛然而止。老百姓認為這支神奇的軍隊是上天派來的,騎的怪獸便為狻猊,稱之為“狻猊鐵騎”,因此狻猊也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瑞獸,保衛和平,減少戰亂。
- 老六:贔屓(bì xì)
龍與神龜所生,身形似龜,長有龍頭,力大無窮,常馱碑而行,因此也被人們稱為“神龜馱碑”。象徵著長壽和安康,在各個廟宇常能看到它的雕像,觸控會帶來好運。
在北京拆除古城牆時,東便門和西便門下各發現了一半贔屓,因此有贔屓一直在馱著北京城只說。
相傳古時,天地間經常發洪水,都是因為贔屓馱著三山五嶽在行走,更改河道,大水來襲,沖毀糧食和房屋,嚴重損壞了人們的生命和生活。大禹挺身而出,著手治水,但贔屓總是搗亂,河壩剛剛修好,贔屓一個翻身又被損壞,治水難以為繼。大禹決定先制服贔屓,在眾人的幫助下,生擒了贔屓,然而並沒有將其殺害,而是以理服之。贔屓感恩大禹不殺,又深刻體會到自己的頑劣,終於甘心歸於大禹麾下,大禹利用它的長處,讓其充當治水先鋒,察看水情,移山開道,在治水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 老七:狴犴(bì àn)
龍與猛虎生狴犴,身形似虎,生好訴訟,代表公正、嚴明、剛正不阿,能辨是非,秉公執法,官衙門前、監獄門頭都有其形象,因此監獄又有“虎頭牢”之稱。狴犴是維護公平正義的象徵,也是黎明百姓的守護神。
南宋時期,有一個叫狴犴的官員,主要管理監獄事務,狴犴為人剛正,絕不容私,在獄中經常教導犯人改過自新,引導他們重獲新生,給他送禮要求照顧獄中犯人的請求都被他嚴詞拒絕,因此很多人對他恨之入骨。宋高宗趙構迷信風水,常常請道士為其算命,一個叫封咒的道士被奸人收買,在給趙構卜卦時,故意把龜殼摔在地上,一分兩半。趙構大驚,忙問卦象如何,符咒支支吾吾不敢說話,趙構不耐煩的時候,說出了五個字“犴裔乃瘟神”。
趙構讓秦檜處理此事,秦檜便抓來狴犴準備問斬,老百姓知狴犴公正無私,都為其鳴不平。狴犴一聲長嘆:“我狴犴處處為國為民,絕無私心,到最後卻被奸佞之臣汙衊,就算是死了也要找你們算賬!”說完便被砍了頭,老百姓失聲痛哭只見突然雷聲滾滾,一隻巨獸憑空出現,在天空中“麟頭豸尾西龍翼,足踏祥雲照九州”,一個擺尾把道士和眾多奸臣掃飛,掉在了山石縫隙中,又一個擺尾,巨山崩塌,將這群人全部埋在其中。
- 老八:負屓(fù xì)
與六哥贔屓一樣,負屓也為龍與神龜所生,與眾兄弟不同的是,負屓身形和龍無二,但不像龍族喜歡穿雲入海,遨遊天空,負屓唯獨鍾愛於文學,在石碑兩側的紋龍便是其形象。
傳說,負屓在龍宮中便嗜愛文學,但總覺得自己水平不夠,便化身一白衣書生遊歷天下,讀天下書,以求自己可以成為文學大家,每逢見到好的文章,往往會寸步難離。然而負屓天資一般,讀了很多書,看了眾多文人作品,自己水平也不見提升,於是負屓便不再追求自己的文學造詣,轉而把好的文章刻成石碑,並露出真身化刻成龍紋,匍匐於石碑之上,去襯托這些千古奇文,也成就自己愛文嗜文的美名。
- 老九:螭吻(chī wěn)
螭吻乃龍和魚所育,魚身龍頭,好望喜吞,常常位於宮殿屋脊的邊緣,做出吞脊之姿,常常被一把寶劍定住。螭吻深諳水性,是宮殿滅火的聖獸,又因魚龍結合,逐漸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的美好象徵。另一說為佛教的護法,有祛穢鎮邪,保家安宅的作用。
螭吻
螭吻身上的這一把劍,便是邪祟最懼怕之物。相傳這把劍為晉代道學大家許遜所用,許遜本為晉國的官員,後自感晉室紛亂,便主動辭官,行走江湖,周遊天下。許遜手持佩劍,對一切邪祟之物都奮力除之,廣修功德,道行日益提升,終得到成仙,晉寧康二年,於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昇,宋代封之為“神功妙濟真君”。這把劍遺留人間,和螭吻一同起到保家安寧之意。
以上就是龍之九子的全部典故,各位朋友如果有更詳細的版本和故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這上古神話傳說哦!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