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倌
作者簡介:史倌,高校歷史老師,歷史研究員。長期耕耘於黨史、軍史、戰爭史。歡迎廣大歷史愛好者交流批評。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和平談判,好不容易才達成了協議。這給飽受戰爭之苦、渴望實現和平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歡樂,也帶來了一線希望。
然而,“協定”的墨跡未乾,國民黨反動派,便調集三十餘萬大軍,將我中原軍區部隊,重重包圍起來。他們對我軍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連食鹽、火柴都不準運進我解放區,更不必說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在這方圓不足三千平方公里的狹小山區內,我中原部隊六萬餘人,其生活上的艱難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一、在敵人的重重包圍和封鎖下,我中原解放區物資奇缺,生活極為艱苦
同志們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戰鬥情緒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當時,皮定均旅長提出了:“勞武結合,戰鬥、訓練、學習、生產都要兼顧”的方針。徐子榮政委號召大家:“不分前方、後方,不論機關、連隊,不管是單位或個人,都要訂出自己的生產節約計劃。”
所有的機關和部隊都訂出個入與集體的生產節約計劃,動手打柴、開荒、摸魚、捉烏龜、拾野菜,在山上和田野裡,白天到處是灰色的人群在打柴、開荒,或者是蹲在田邊、荒地上,聚精會神的在找野蒜頭、野蔥……
夕陽西下,滿腿泥汙的戰士,提著一小籮筐的烏龜回來,這是當天的晚餐。有的組織運輸隊,販鹽、趕豬。有許多戰士過去是木匠,大家組織起來做板凳、桌子,運到敵佔區去賣。藥品比糧食還來得奇缺,傷病好轉輾床蓆,一旅衛生部的醫生們,從草藥裡研製出奎寧丸等十幾樣必需藥品,功效很好。
皮定均把三團團長曹玉清叫到旅部,對他說:“你們二團是在大別山地區成長壯大起來的,長期在這裡打游擊,情況比較熟悉。雙輪河是商城、潢川等地進入大別山的必經之地。當面之敵有國民黨第四十七軍、第七軍、第四十八軍等部隊,隨時都有向我進攻的可能性。現在把雙輪河一線的主要防禦任務交給你們,這是對三團指戰員的信任,也是你們的光榮!”
曹玉清領受任務後,立即召開了營以上幹部會議,傳達了皮旅長的指示,並特別強調了雙輪河的陣地防禦,不管敵人從哪個方向來,我們都要堅決頂住它,消滅它!
在長達半年之久的堅守中,三團和其他兄弟部隊一樣,除不時同敵人進行反蠶食、反包圍作戰外,還要與貧困飢寒作鬥爭。在此期間,敵人一方面向我連續的襲擾進攻,一面在周圍嚴密封鎖禁止糧食、布匹等物資進入,造成我軍嚴重缺衣少食的困境。
三團部駐紮在白雀園北面的陳家畈,周圍耕地有限,村莊又稀又小,群眾很少的一點糧食,早已支援了部隊。因此,籌糧困難極大,為了減輕當地人民群眾的負擔,團黨委規定,所有部隊都要訂出嚴格的生產節約計劃,並將每日三餐改為兩餐,上午吃乾的,下午吃稀的;多吃稀的,少吃乾的。同時,還號召:“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向高山要燒的,向河溝要吃的。”
指戰員們都自覺響應號召,積極行動起來,上山打柴、開荒、挖野菜;下河溝、稻田摸田螺,捉魚蝦;天下雨了,就去荒坡、田硬上揀地耳、採蘑菇。最辛苦的是那些撈魚蝦、打柴的同志們,他們堵堰抽水,用繩子牽著吊桶,一桶一桶地抽,渾身上下被泥漿濺得像泥人一般。
打柴的同志,不怕山高路遠,每次回來全身汗水像雨淋一般。他們弄回來的水產和野生食物,因缺油少鹽,只能湊合著吃。把野菜挖回來,用開水燙一燙,摻在飯裡。大家吃著野菜飯,還感到特別香咧!同志們說,延安有南瓜湯,我們這裡有野菜飯,敵人想餓死我們,真是白日做夢。
二、嚴重的形勢,必然會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極大影響,這種影響,集中地反映在對待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上
起初,看到和談達成了協議,雙方又釋出了停戰令,不少同志就盲目樂觀,認為天下太平了,部隊可以復員了,艱苦的日子就要熬到頭了……
不料,後來形勢急變,卻與人們的願望相反,和平的氣氛越來越少,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生活條件不僅毫無改善,反而苦日子越來越苦。吃不飽,穿無衣,把每天吃三頓飯改為吃兩頓飯,把棉衣改成夾衣,到了夏天又改為單衣。這時,有的指戰員焦急地想蠻幹,主張一拚了事。部隊普遍反映:“要打早打,要拚就拚個痛快,拚死也比餓死強!”這是當時部隊幹部、戰士中比較突出的思想問題。
產生這樣的思想問題,是很自然的,不足為怪。旅長皮定均及時瞭解和掌握部隊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他深入基層和幹部、戰士促膝談心,一起生活,一起勞動,一起討論問題。政委徐子榮,去幹部輪訓隊,講形勢,參加學習討論會。
徐子榮聽到了這麼一件事:部隊駐在老鄉家裡,吃飯的筷子大多數是借老鄉的。上山構築工事或去野外演習,就沒有碗筷吃飯了。開飯時,大家就從樹枝上摘幾片大葉子,把它捲成圓錐形,用它當碗盛飯;再折兩根小枝條,撕去樹皮,現出黃色,當筷子。這樣,既簡單又實用,用後也不用洗。大家風趣地稱它們是“銀碗”、“金筷子”。
徐子榮聽了之後,便責成後勤部門,給每個戰士買一頂斗笠和發一隻飯碗。正是由於各級領導能夠隨時掌握部隊的思想脈搏,他們才能和廣大指戰員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6月中旬,中原的軍事形勢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嚴重地步。旅黨委根據中原軍區關於整頓部隊思想的指示精神,先召開了旅黨委會議,學習上級指示,分析形勢,研究部隊的思想情況。接著,召開了全旅營以上幹部會議,也是一次整風會議,以統一領導骨幹的思想認識,隨時準備粉碎敵人的圍攻。
會議在旅部駐地白雀園召開。皮定均旅長、徐子榮政委、方升普副旅長和郭林祥副政委、張介民參謀長,都參加了會議。各團團長、政委也都來了。縱隊幹部科長黎映也專程前來參加會議,聽取意見。
會議由郭副政委主持,徐子榮政委簡明扼要地講了形勢、任務和要求:
1946年1月13日,停戰命令頒佈之後,蔣介石得到美帝國主義的支援,加緊準備發動全面內戰,調集三十多萬正規軍,把李先念將軍的中原軍區六萬部隊包圍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一塊狹長地區裡。這六萬抗戰有功的人民隊伍,系由李先念將軍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王震將軍領導的三五九旅與王樹聲將軍領導的河南軍區部隊所組成。三五九旅當時剛從廣東南征歸來。河南軍區的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則是奉命從伏牛山區撤退出來的。
三、在中原軍區的周圍,蔣軍不分晝夜地增修碉堡,從1月中旬至3月底,已構築起一條嚴密的封鎖線了
蔣介石的第一步陰謀是封鎖圍困。首先蠶食我邊緣區,緊縮包圍圈。在平漢路西,蔣軍不斷進攻安陸解放區,又侵佔桐柏山解放區。比較富庶的陂安南(黃歐、黃安以南)解放區,於3月中旬,亦被蔣軍割裂了。這六萬人的隊伍,被迫困在貧清的山區後,敵人還在周圍封鎖糧食進口,儘量提高糧價,吸引區內糧食外流,造成物價上漲與嚴重糧荒。
“能苦必勝!”這是中原軍區首長王樹聲、戴季英的戰鬥號召。
反動派以為在軍饑民困的時候,我們部隊會破壞紀律侵犯人民利益,人民會因此而起來反對我們的。他們那種想法實在可憐又可笑,事實證明了我們的部隊不但沒有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而且和人民團結得更緊。
4月25日拂曉,蔣軍新十三師三個團突然向小界嶺陶家山、吳家山、周家河等地進攻,我部被迫奮起自衛,激戰至下午,為避免事態擴大,乃奉命忍痛退出小界嶺。小界嶺的炮聲,是蔣介石發動全國內戰的序幕。
徐子榮最後說:“形勢越緊迫,會議越要開好;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團結一致,戰勝敵人;克服困難,堅定信心,相信黨和人民的事業一定勝利。”
會上,皮定均旅長針對一些同志主張早點打、快點打,急躁、蠻幹,一拼了事等思想,明確指出:“仗是有打的,但不能著急,更不能蠻幹,我們得聽黨中央和上級的命令。以前和談是為了顧全大局,現在打是為了勝利,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拼命。前一段有些同志看到下了停戰令,以為天下太平了,可以復員回家種地了,沒有看清國民黨反動派的本質,因此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國民黨反動派和談是假,想消滅我們是真。我們的方針,只能是針鋒相對,堅持鬥爭,直至最後勝利。”
旅參謀長張介民說:“大敵當前,重任在身,我們全旅指戰員不惜一切代價和犧牲,堅決完成軍區和縱隊所賦予的任務。”
會議採用整風的方法。以團為單位分組,圍繞中心議題,展開討論。大家敞開思想,暢所欲言,談形勢,講看法,提困難,想辦法,充分發揚民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旅首長和團的主要領導同志,都親自深入各組,一邊聽取大家發言,一邊和大家一同討論。一有空隙,還和幹部個別談心,徵求意見,聽取批評,交流看法,疏通思想,大家感到非常親切。
會議開了三天,收到了非常豐碩的成果。這就是:認清了形勢,統一了思想,提高了鬥志,增強了團結,堅定了信心。大家一致認為,國民黨反動派決心發動內戰的方針已定,向我中原軍區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就在眼前,我們決不能再存有任何幻想。
與會同志清楚地認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五倍於我、有著優勢裝備的敵人。他們吸盡人民的血汗,養精蓄銳。而我們則處在被封鎖圍困、物資奇缺、生活艱難、指戰員體弱多病的境地,必須放下一切思想包袱,緊密團結,萬眾一心,共同對敵,不管遇到多大的風浪,都要堅定沉著,勇敢頑強,排除萬難去奪取最後的勝利。
許多同志紛紛表示,黨中央和中原軍區提出,要以小的代價去換取大的勝利,為了大局,為了整體,我們甘願付這個小的代價!這是黨對我們的信任,同時,也是我們的光榮。
這次會議,既有充分的民主,又有高度的集中,整個會議開得生動活潑,開出了信心,找到了辦法,並轉化成為無形的巨大力量。為皮旅後來完成掩護主力西進突圍的光榮任務,和本旅歷盡艱險,勝利突圍,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