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使中國貨幣進入銀本位時期,從此百姓納稅以銀兩為計算單位,農稅和商稅都是如此。在此之前,普通百姓沒有使用銀兩的習慣,銅錢才是最主要的中國貨幣。
那麼,為什麼張居正會改用銀兩納稅呢?因為中國社會已經有了足夠多的白銀,民間使用白銀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不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貧銀國,本土生產的白銀很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中國最早的銀礦在浙江、福建一帶,直到明朝仍有開採,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也先後發現過銀礦,但真正優質礦藏在雲南,雲南一省的白銀產量超過其他諸省總和的兩倍。
明朝初年開始加大對各地銀礦的開採,據統計有明一朝,總共開採白銀2300萬兩左右。而明朝之前歷朝歷代積存下來的白銀多達4.6億兩,加上明朝自產的將近5億兩。
不過,這麼多白銀並不足以支援張居正的貨幣改革,因為大部分繳銀都被窯藏起來,沒有投入流通領域,也就是說老百姓手裡的銀子很少,不夠用來交稅。
白銀真正成為主要流通貨幣,要等到明朝外貿大發展,從西班牙和日本流入巨量白銀。西班牙從美洲攫取了至少3萬噸白銀,其中差不多四分之一透過貿易進入到中國。
日本是在16世紀發現了大型天然銀礦,一下子變成白銀輸出國,整百年裡出口了8000多噸白銀,大部分流向中國。據專家推算,明朝中後期流入中國的白銀大約有3億兩。
奇怪的是,這樣算下來明朝末年總的白銀數量達到8億兩,為什麼崇禎皇帝窮得連軍費都掏不出來呢?關鍵是這麼多白銀都沉澱在官員和商人手中,不但沒能充實國庫,反而使百姓更加貧窮,愈發激化社會矛盾。
李自成攻下北京後,從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手中搜刮到7000萬白銀,加上之前所得,以及張獻忠等其他起義軍的“戰果”,整個明朝的皇室宗親和官員手裡的存銀估計在3億兩左右。
明朝商人的財力並不亞於官員,事實上到明朝後期,朝堂上絕大部分高官背後都有商人支援,代表著商人的利益。專家估計明朝商人存銀多達2億兩以上。
這樣算下來,真正用於流通的白銀其實也就2-3億兩,明朝官府每年從中抽取幾百萬的稅收,用於皇宮和朝廷開支,還有不斷增加的軍費。隨著越來越多的白銀集中在官員和商人那裡,朝廷的稅源自然越來越少,崇禎皇帝才會無錢養兵,一死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