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紅軍是從屬於紅軍的一個部分,是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它發源於陝北,也成長於陝北。
陝北紅軍在新中國革命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陝北地區一支富有戰鬥力量的隊伍。它的起源是這樣的:1927年,謝子長、劉志丹、唐澎在陝甘地區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很快,他們意識到,零散的人員不利於起義的進行,於是緊接著謝子長等人就將這支革命力量整頓成了一支的隊伍,名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後來又發展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
1933年,在與國民黨的對抗中這支隊伍遭到敵方的狙擊元氣大傷,在渭北根據地重建,不久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成立,謝子長成為總指揮,之後又經過多次組編,才形成了陝北紅軍。其中,徐海東擔任軍團長,程子華擔任政治委員,劉志丹則是副軍長兼參謀長。
一、陝北紅軍無人受封元帥與上將
紅軍主要由幾個方面軍和各省游擊隊組成,分別是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各省游擊隊以及陝北紅軍。在1955年,國家第一次授銜的時候,各個方面軍都有代表人物被授元帥、大將的軍銜。
紅一方面軍最為耀眼,獲封元帥的就有八位,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大將共有六位為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
紅二方面軍的元帥是賀龍,大將則是許光達;
紅四方面軍元帥為徐向前,大將有兩人,分別是徐海東和王樹聲。有人說徐海東不是陝北紅軍的領導嗎?怎麼又成了紅四方面軍的人?其實,徐海東並不算純粹的陝北紅軍,他的部隊是紅二十五軍,在1935年的時候,他們從鄂豫皖根據地而來,經過艱難的長征才到達了陝北,加入了陝北紅軍,真正歸根溯源來說,陝北紅軍是脫身與謝子長、劉志丹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的,徐海東算是個“外來戶”。因此,一般將徐海東歸為紅四方面軍的大將。
南方八省游擊隊的元帥為陳毅,大將則是粟裕,粟裕雖然開始出身於紅一方面軍,但實際上,最終評銜的時候,他按照規則是作為南方八省游擊隊一員參與選評的。
這樣看來,唯有陝北紅軍中無一人獲得此二項殊榮,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陝北紅軍領軍人物犧牲
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陝北紅軍的領軍人物過早犧牲,沒能等到授銜。
首先說謝子長,他是陝北紅軍的創始人之一,也在後來建立了蘇區,他十分有思想,是在陝北地區最早舉起革命旗幟、組織武裝革命的人,對於陝北地區的革命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謝子長將革命的熱血揮灑到陝北大地,陝北就不會出現第一次飄揚的中國工農紅軍旗幟。
謝子長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民族革命者,毛澤東曾為他題詞道:“民族英雄”“雖死猶生”“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
他從小就有愛國熱情,憂心百姓困苦,學生時代,他就在家鄉搞起了民團,專門懲辦土豪劣紳,打擊平日欺壓老百姓的黑惡勢力,老百姓眼中,這個為自己伸張正義、打抱不平的少年就是當代包青天啊,於是人們親切的稱呼他為“謝青天”。
長大後,他更是舉起武裝革命的火把,加入了民族革命中去。他的一生戰功赫赫,參與組織了多次起義活動,比如清澗起義、渭華起義,建立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又組織並率領陝北紅軍游擊隊,逐漸將其發展壯大,後來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據地。謝子長曾擔任過西北工農革命軍總指揮、西北抗日反帝同盟總指揮、中國工農陝甘游擊隊總指揮、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等多職,足矣見得他優秀的領導能力。
然而不幸的是,這位革命領導者的生命太過短暫,不免令人扼腕嘆息。
1934年8月,謝子長正率領部隊同國民黨進行“反圍剿”戰鬥,範圍涵蓋了陝北、陝甘邊蘇區。他擔任總指揮,率軍打進了安定縣,救出了二百多名共產黨員和群眾,一個多月後,他帶兵同敵人在井武塌交戰,獲得了壓倒性勝利,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幾天後情況就糟糕了起來,在清澗河口,敵人依靠著軍事防禦拼死抵抗,雙方激戰許久,我軍依舊不能攻下對方陣地。
就在這緊張的時刻,謝子長胸部中彈,但他不顧自己身負重傷,仍舊堅持指揮戰鬥,最終帶領部隊獲得了勝利。謝子長顧不得休息,乘勝追擊,馬不停蹄地率軍打敗了敵人一個營,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圍剿我軍的企圖,這時的謝子長已經是在擔架上指揮作戰了。
戰爭結束後,謝子長被送往該醫院救治,然而,由於醫療條件缺乏,再加上傷情拖延太久,他的傷勢不斷惡化。1935年的2月21日,謝子長就在安定縣燈盞灣離開了人世,時年僅38歲,為了紀念他,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把安定縣改為子長縣。
“人民至上”一直是謝子長的最高信念,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他的一生中,他時刻為這個信念奮鬥著,他經常告訴戰士們:“我們也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的兒子,沒有百姓就沒有我們,如果打罵老百姓,那就是敗家子、喪家犬、一定會失敗。”
聽到有戰士拿老百姓的東西,他非常生氣,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是覺得自己為百姓做的事太少了,只恨自己就這樣死了,沒能改變他們的現狀,過上更好的生活,他覺得十分愧對他們。
謝子長去世後,人們悲痛不已,瓦窯堡有兩萬多群眾為他舉行公祭,一時間,他的靈前全部都是前來弔唁的人們,毛澤東也親自為謝子長撰寫了二百七十七字的碑文。
劉志丹同樣是陝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者,“正月裡,是新年,陝北出了個劉志丹;劉志丹來是清官,他帶隊伍上橫山......”在陝北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歌謠裡說的正是劉志丹。
他出生於陝西,是個很有志向和抱負的人,由於親眼看見過太多百姓生活在敵方豪強的掌控之下,連安穩的生活都是一種奢求的慘狀,劉志丹無比痛心,他看不下去這種惡行,敢說敢做,曾寫信直接舉報縣長的惡行;在考取中學時,他的文章強有力地抨擊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並且立志要改變這種局面,幫助百姓們過上好日子,他的文章得到了校方的賞識,他也因而得以錄取。
為了實現自己救國救民的理想,劉志丹青年時就加入共產黨,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後來參與大革命受挫,在陝西、湖北等地輾轉奔走,領導起義。1928年的時候,他和謝子長一起參與領導了渭華起義,“九·一八”事變之後,他建立了照今革命根據地,這是陝北地區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他革命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實,他早有建立根據地的想法,他曾說:“毛澤東同志建立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應該是一個榜樣,如果我們也能像毛澤東學習,建立根據地,那麼就可以把根據地作為我們革命的依託,以此為基礎武裝起來搞革命,逐漸向外擴大斗爭的範圍,這樣就有方向、好行動,而且萬一失敗,局面嚴重起來,我們也有根據地站腳,可以回來休整隊伍。”
不斷地在革命中積累經驗,加上對陝北地區的瞭解越發深厚,劉志丹建立根據地的想法更加堅定了,1932年,身為陝甘游擊隊長的劉志丹和謝子長,找到當時領導“兩當兵變”後失敗的習仲勳,共同建立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此後,劉志丹一直活躍在革命鬥爭的前列,紅軍長征在延安匯合後,他擔任過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任、北路軍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軍長等職。
1936年,在圍攻三交鎮戰役時,劉志丹親自來到前線,指揮戰士們衝鋒作戰,卻被子彈擊中左胸,當場陷入了昏迷。不久之後,他漸漸恢復了一點微弱的意識,滿心惦記著戰場情況的劉志丹強撐著一口氣,對身邊的人艱難的一個字一個字表達:趕緊讓宋政委指揮,消滅敵人。
這句話就像是支撐著劉志丹醒來的一個執念,說完這句話,劉志丹就停止了呼吸,他光榮犧牲之時,年僅三十三歲。
1943年,在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為劉志丹舉行公葬與弔唁儀式,毛澤親自為其題詞:群眾領袖 民族英雄”周恩來也為他題詞道: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
為了表達對劉志丹的紀念,中央將陝甘寧邊區保安縣改為以他名字命名的志丹縣。
謝子長和劉志丹是陝北紅軍主要創始人,如若這二人沒有過早的犧牲,那麼在國家1955年授銜的時候,他們是有極大地機會被封元帥的,至少也能被評為大將。
三、領導人離開軍隊在政府工作
除此之外,陝北紅軍中的其他創始人或領導,均沒有達到受封元帥或大將的資歷和功勞,更有許多人已經不在軍隊中工作,轉業去了地方。
而按照1955年授銜時的規定,已經不在軍隊的人是不可以被授予軍銜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鄧小平,本來中央擬定以鄧小平的資歷可以為元帥一銜,但正是因為他當時已經擔任了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職,主要工作是在政府,所以最終沒有給鄧小平授銜。同理,陝北紅軍的其他建立者因此沒能受封。
在陝北紅軍中,除元帥和大將之外的最高榮譽,給了當年已經轉業離開軍隊的閻紅彥,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的軍銜。國家考慮到陝北紅軍在革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力量,如果授銜時沒有陝北紅軍的一席之地,是不合適的,因此,毛澤東在看了上將名單後說:“上將的名單中要有閻紅彥的名字,他就是陝北紅軍的代表。”
閻紅彥雖離開了軍隊,但他卻是土生土長的陝北紅軍代表,而且閻紅彥參與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大大小小的戰鬥,建國以後,他還去往四川、雲南政府擔任要職,主持工作有一定的成果,憑藉閻紅彥的戰功以及資歷,授予上將的軍銜是很合適的。於是,國家就破例將閻紅彥封為了上將。
陝北紅軍在新中國建立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建立的根據地成為了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僅存的革命根據地,它為中央紅軍艱苦長征後提供了落腳點,而且陝北地區地處中原地帶,周圍高山大嶺,地形溝壑縱橫,可謂一道天然的屏障,是一塊易守難攻的地方,這使得共產黨的革命武裝力量得以儲存下來。
不僅如此,它還是抗日的起始點,可以說,陝北紅軍以及其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對於中國革命的勝利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它也是革命黨人的成長搖籃,許許多多優秀的革命黨人出身於陝北紅軍,他們在國家探尋新方向的路途中,一心跟著黨和國家,歷盡千難萬險,才看到了曙光照亮新中國的大地。
總之,因為種種原因,1955年,國家為開國元勳授銜時,陝北紅軍沒有代表成為大將和元帥,不免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