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看到標題,可能先要疑問一下:“清代有宰相嗎?”
其實,這是約定俗成的叫法。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都可能被稱呼為“相國”或者“宰相”。
就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大奸臣“和珅”,在習慣上被稱為“和相”。
回到正題,前幾天我曾經和朋友們聊過一副對聯:“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師。”
這個對聯說的是清代嘉慶時期,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的軍機大臣董誥對著嘉慶帝哭哭啼啼,毫無解決辦法,只能勸說嘉慶帝別那麼快回到紫禁城。
而另一個軍機大臣曹振鏞在北京城庸庸碌碌,沒有做太多有效的應對。
據說,董誥與曹振鏞兩人聽到這個對聯後,笑著說:“此時之庸碌啼哭,頗不容易!”
這也可以看出,董誥與曹振鏞這兩人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官場哲學”,只信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庸碌思想”。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記得關注我哦。
就著這個話題,今天就和朋友們聊聊清代宰相曹振鏞的做官秘訣:“多磕頭少開口”,聊聊曹振鏞被文人寫詞諷刺的一段清代秘聞。
首先還是來看看曹振鏞的生平。曹振鏞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是乾隆朝戶部尚書曹文埴之子。
曹振鏞後來逐漸升官,擔任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並被封為太子太師、太傅等頭銜,可謂風光無二。
還有人總結說:“曹振鏞屢次打破清代官員各項指標的記錄。在長達52年的仕途中,論官位之高,做官時間之長,清代再無第二人。”
這種官場不倒翁的厲害程度,甚至可以與五代時期的宰相馮道相媲美,自然而然成為一道官場風景線。
沒有人說曹振鏞是個完全沒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過他之所以能做大官,之所以能夠長久做大官,主要原因還是他“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官場姿態。
在晚清詞人況周頤的《眉廬叢話》裡記載了曹振鏞的官場秘訣。
有一次,某門生向曹振鏞請教為官之道,曹振鏞總結道:“無他,但多磕頭,少開口耳。”
顯然,這是曹振鏞的經驗之談。而他光明正大把這個“臣妾之道”告訴門生,顯然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
他不但靠著這套官場哲學混到了好位置,更認為這套哲學對於門生也有著極大的意義。
還有一次,曹振鏞的門生擔任御史之職,想要因為某事而上諫。
曹振鏞知道了,連忙跑過去攔住了奏章,還苦口婆心說:“毋多言, 豪 意興。”
門生被曹振鏞說得一愣一愣的,只好放棄了上諫的奏章。久而久之,御史臺的風氣也變了,沒有什麼人敢於上諫了。
由於曹振鏞的影響力很大,所以曹振鏞“多磕頭少開口”的官場秘訣在當時頗為流傳,反而成為了“金科玉律”,成為了“高情商”的代名詞。
這也造成了當時官場的萎靡,多數人都變成了保護自己的官位而不顧百姓的“蠹蟲”。
所以況周頤評論說:“道光和咸豐等後面的朝代,當官的人沒有太多的氣節。這股不良之風,就是曹振鏞開的頭。”
事實上,在當年就有很多人對曹振鏞的為官之道大為不滿。前面說的“庸庸碌碌曹丞相”是一個例子,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有文人專門寫詞來諷刺曹振鏞。
某文人有《一剪梅》曰:“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這首詞點出曹振鏞精於“鑽營”,諷刺曹振鏞“一味圓融,一味謙恭”的,明哲保身的姿態。
所謂“朦朧”,所謂“從容”,都是極其精準的詞語,表明了曹振鏞那種不敢擔當的猥瑣心態。
另外,這首詞從“曹振鏞”的“鏞”字出發,說“駁也無庸,議也無庸”,諷刺到位,是很有藝術水平的。
某文人又有《一剪梅》曰:“八方無事歲歲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後世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這首詞寫曹振鏞透過“多磕頭少開口”而官運亨通,“無災無難到三公”的經歷,表面上是誇讚,實際上諷刺。
曹振鏞諡號“文正”,而詞作者認為如果後人模仿曹振鏞的做官哲學,一定會平步青雲,一定也會位列三公,以後死了也會像曹振鏞那樣得個好諡號,不是“文忠”,就是“文恭”,那真是“流芳後世”啊。
顯然,這個“流芳後世”是反話正說,陰陽怪氣,表達了作者對於曹振鏞的極端諷刺。
詞作者顯然和況周頤一樣,認為曹振鏞的影響極其惡劣,導致後世許許多多做官的人都是“多磕頭少開口”,流毒無窮,無法根治,所以他才忍不住寫了這首詞。
限於篇幅,文章就先到這裡吧。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歡迎留言哦。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多多點贊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貓,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