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後,尚有一些不穩定因素存在,這讓秦始皇感覺十分煩惱。為此,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維護國家統一的政策和措施。如實行郡縣制度、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等。還有一條就是他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12個大銅人,立於咸陽。
》詩中對此事也有所提及:“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其中“收兵鑄金人”一句是指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又收繳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燬後鑄成12個金人一事。實際上這12個“金人”並非用純金鑄成。當時的兵器主要用銅所鑄,古人又把青銅稱為金,所以這些青銅人就被稱為“金人”。金人的形體高大偉岸,秦代一石約摺合現今37.5公斤,以此推算,12個大銅人就重達450噸。據《關中記》記載,所鑄金人座高三丈,胸前有李斯撰文蒙恬親自筆書的銘文。金人座下皆空,有—根繩相連,扯其—端。12金人同時可換宮轉調,演奏樂曲。
為什麼要鑄造這12個銅人
關於這個問題,民間至今還是眾說紛紜,主要流傳以下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有一天,秦始皇夢中遇到天象大變、昏暗無光,且鬼神作怪,遂驚恐不已,在萬般元奈之際,有一道人前來指點迷津:制12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夢醒後,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繳集中於咸陽,鑄成12銅人。有的學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極信方士道人之言,再聯絡開國不久的擔憂心情,此說是可信的。
另一種說法是: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采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被觸動了心病,於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這時候,正逢臨洮農民送來一條訊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為之一振。於是便假託徵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於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至於假傳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種策略。
秦人如何鑄造銅人
2000多年的秦時,能鑄造80餘噸的銅器實屬奇蹟。它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王根權研究後認為它是採用地坑法鑄造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作成範模,鑄成後挖開地坑將鑄器拖出來。鑄器小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秦時的設計者想出了辦法:在地面上築臺,在臺中心做範,鑄成後破壞築臺,鑄器即可容易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築臺,重做範模。範的問題解決了,銅水溶化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根據以往考古發現,在殷墟安陽小屯一帶,曾在冶煉遺址裡發現有鉗鍋殘片,經復原,可盛銅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鑄造銅人,需要三到五千套這樣的裝置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裝置,需要數萬人操作。分散溶銅容易,統一澆鑄就難了,其配合協調問題是很難解決的。設計者仿照“將軍盔”的原理在範模臺上做了個大形固定鉗鍋,再讓銅液溶化後能夠自行流出,注入地坑範模中。不斷地對鉗鍋燒火加溫使銅塊溶化流出,再不斷地投以銅料,這樣以來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銅水,澆鑄問題也就解決了。
鑄造銅人具體地點在哪裡
時光進入1986年,王根權所在的部隊要在咸陽市淳化縣安子窪鄉好花圪塔山(古甘泉山)上施工,他負責前期工程,在施工中意外撿到了一塊完整的“甘林”瓦當,若干“長生未央”及雲葵紋瓦當的殘片。根據這一發現,考證證明此處就是秦漢時期的甘泉宮所在。之後,他還對甘泉山下古云陽城裡的兩個大土堆進行了考查。考查結果發現兩個大土堆周圍除了大量秦漢磚瓦殘片外,還有大塊大塊的燒土和燒渣。由此,前後歷時20餘年,他確認咸陽市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北的兩個大夯土臺基就是秦十二個銅人的鑄造地。
王根權取出自己20多年前拍攝的照片說,鐵王鄉涼武帝村北的兩個大夯土臺基呈東西排列,均為圓錐形,間距75米。西臺基高約15米,底圍約200米。東臺基高約16米,底圍約225米。民間傳說東臺基叫“望母臺”。傳說漢昭帝懷念他母親時,到臺上相望,以此得名。王根權說,漢昭帝母趙婕妤墓在今淳化縣鐵王鄉原家村東,名雲陵,與兩土臺基相距10餘公里。皇帝思念母親不會像普通百姓那樣走到高處去望墳墓,昭帝思母築臺相望之說是不可信的。“望母臺”實為“望模臺”。“母”“模”兩字地方讀音相同。其作用是站在此臺上觀察銅人範模的製作,監督指揮“銅人”的澆鑄,實為指揮台。西邊土臺,民間傳說叫“聖水臺”,傳說漢武帝要飲用天上的“聖水”(露水)築高臺以取之,這個傳說也是附會的。臺北緊靠的就是甘泉山,在山上築臺取水不是離天更近更容易嗎?“聖”與“升”同音,西土臺實為“升水臺”。升什麼水呢?升澆鑄銅人的銅水。即在西土臺上建造熔銅爐,以此提高銅水的水位,使其熔化後自行流入範模中。另外,兩土臺東邊有條河,名叫冶峪河,也叫冶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