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許多的職校老師想要幫孩子們改變命運,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職校裡的孩子確實與普高的孩子有些不一樣。
職校教師陳莉表示,每次她在家長群傳送學生在校的照片,想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往往只有一兩個家長會應和,其他人一片沉寂。據她瞭解,在她的班級裡,多數學生都出自離異或重組家庭,或者是留守兒童,跟著老人生活,還有部分父母是殘疾人,真正家庭圓滿的不超過5個人。
孩子們內向、偏激、懶惰、自卑、自暴自棄或霸凌等性格缺陷是由家庭問題造成的,他們沒有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使他們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些家長不會過多關注孩子的成績,更不會對孩子的未來抱有過高期待。
這也與從小就被父母要求成績的陳莉截然不同,她已經習慣了一路披荊斬棘,不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因此,當一個具有精英理念的老師和沒有理想的學生群體相遇,她經常會感到失落和迷茫,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階層壁壘的森嚴。
在職業中學任教22年的易雲帆表示,與應試教育不同,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們大多排斥文化課,他們接觸不到地理、歷史等學科,知識層面狹隘,比如:有些學生甚至對袁隆平一無所知。
職業學校究竟培養的是怎樣一群學生,這是職校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學生的“好壞”標準不再由成績決定,進入職業學校,也就意味著他們被拉到了另一條賽道的起跑線前。
職業學校中的好學生一般是指那些技能大賽的獲獎者。每年的技能比賽學生要經歷市內、省賽再到國賽,突圍出來的第一名不光有獎金,還會有被本科院校錄取的機會。
2018年,陳莉帶領班上的四位學生組成團隊,去到市裡進行技能比賽。比賽的內容是在虛擬的電子商務平臺上開網店,工作涉及店面的設計、佈局,計算進貨成本、定價,以及充當客服,與客戶交流,完成整個賣貨流程。在那場比賽中,他們取得了團體二等獎。雖然在後來的省內半決賽中小組沒有拿到名次,但在陳莉眼中,他們已經非常優秀了。
陳莉表示,如今大部分學生都會透過實習瞭解到學歷對於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大部分學生會在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透過“3+2”中高職銜接,拿到大專文憑,又或者直接參加“春季高考”,進入本科學院。
據她介紹,她帶的第一批學生中,有三分之二透過“高職單招”的形式進入到了專科或本科院校。
後來,這批學生中有的做廚師,有的當了司機,還有一位在蘇州做糕點師,最近還聯絡了她,提到自己升職為店長,單獨運營一家門店。陳莉為他感到高興,也為自己高興,她在豆瓣記錄下自己的感想:“職業學校的學生需要以他們優秀的姿態被社會看見,因而他們需要好老師。”
在她看來,中考帶來分流效應,然而真正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要素一直是學生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