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恰當的父母》之“聽話”、“隔代教養”篇幅的讀書筆記
讀“聽話”篇幅的讀書筆記:
與孩子共同成長時,總有各種矛盾衝突和愉快痛苦,在讀完“聽話”後,我的感受特別強烈,因為我和孩子之間就經歷過各種我要求她“聽話”而不斷爆發的矛盾。
如她喜歡畫畫,一開始正式接觸畫畫時,我總是不停的在旁邊說,你要這樣畫,你要那樣畫,甚至上手幫她畫上兩筆,後來她生氣地說:不畫了,總是要按媽媽的要求畫,我還畫什麼。可是我說:你畫不好呀,我是想你畫得好一點。
這種衝突發生了好多次,孩子當然不接受我的想要她“畫得好”的想法,她的想法可多了,畫得“好”與“不好”的標準也不是我們的所謂“好”。在這種“較量”下,我是不斷的妥協、放手,以她自己的想法為主,她想怎麼做我最多就是陪伴,她去做時,我不阻擾,得“放開手”,大膽的讓她去嘗試;她做得不好時,我得“管住嘴”,不給過多的意見,尤其不要打擊不要批評;她做失敗了,我還得“兜住底”。
“管住嘴”就是“不打擊”、“不挑毛病”、“少給建議”。
孩子上一年級後,面臨著寫作業以及我輔導作業最容易發生衝突的階段,我只要語氣說得重一點,都會引起她的反感,撅著嘴,重重的擦本子,把書本扔掉等等,就是我惹她不高興,她就會故意反對我。我就隨時記著管住自己的嘴,只在旁邊陪著,幫她讀一下題目,理解一下題目意思,她做得不好,我也不發表意見。她實在做得差,我也不批評,因為我發現只要我插嘴說她做得不對,下一題她就不敢下筆了,還得邊寫邊觀察我的臉色。所以保持我表面的波瀾不驚才是我的“作業”,隨時提醒自己,做得不對也不要挑毛病呀,孩子做作業的中途是真的不要挑毛病,因為孩子才是做作業剛剛起步階段,她們需要的是做作業的流暢度和注意力集中, 隨時打斷她會影響她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分散。明知道做得不對也要等最後檢查的時候再一起說,而且要和顏悅色的說,不要打擊不要批評不要給孩子壓力,孩子一旦發現我語氣的不滿,都會撅嘴不高興。
“放開手”就是“不干涉”、“不包辦”、“不代勞”。
還記得孩子很小要開始吃飯時,我們都不代勞嗎,讓孩子自己握勺自己拿筷,所以她吃飯一直有很好的習慣。還記得孩子學步時,我們也從不代勞嗎,而且只要她邁出一步,我們都特別開心的給予鼓勵,說:寶貝好棒呀!現在孩子雖然長大了一些,但是很多事情,就像她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吃飯一樣,我們不能代勞,不能打擊,還要多鼓勵。
上週六國慶回來的第二天課,老師安排了勞動實踐,要家長帶領孩子清洗桌椅,我和孩子說好,主要是她洗,我從旁邊協助,她自己端來水,然後刷桌面,我沒提醒,她直接把洗潔劑加在桌上開始幹刷,我提醒說,這樣好像刷不出泡泡呀,她想了想是自己步驟不對,又加上水再刷。後來刷桌箱時,自言自語道:怎麼這麼髒,好難刷!我說以後你們還亂畫桌箱了不,她說她沒亂畫呀,以後也不亂畫,因為洗不掉。她在家做家務時,我也不包辦,做得不好都沒關係,只肯定她做得好的點。她畫畫時我再也不上手不幫忙了,她會自己和老師交流,我不認可她畫的線條或者畫法,也忍住嘴,自有老師給予點評,她需要我的意見的時候,她自然會詢問我。
最後就是要“兜住底”,她那天刷桌椅時,旁邊有個小女孩兒的家長一直在旁邊嘮叨說她衣服弄得太髒,弄得孩子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該做還是不該做,自己就立在哪兒不知所措,還很委屈。那天勞動完後,孩子的衣服都多少被弄髒了,可是我們的關注點不是在衣服被弄髒了,而是她自己懂得用正確的步驟自己獨立完成了一次桌椅清洗,那天我只在旁邊協助她抬水,擦水跡,搬桌子回教室。她完成後很開心,有自己的掌控感和成就感,而我的兜底就是為她最後清洗她的衣服。
孩子喜歡做手工,很多次她在手工完成不好的情況下,都會崩潰大哭,這時我會安撫好她的情緒,然後和她一起找方法,反覆練習,這個過程還會遇到她放棄了哭了發脾氣了。我得穩住,得兜住,不管她怎麼哭鬧或者放棄,我們都平復好心情盡力去完成。就像小時候她自己吃飯時,圍嘴上粘滿食物,座椅上掛滿食物,地上灑滿食物,可是我們還是得讓她自己獨立,而後果亂糟糟的場面就是我們最後的兜底。這一切,都是為了促成她自己不斷的一步一步建立自信,找到自己成長路上的掌控感和成就感。然後用這些自信樂觀來面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困難和挑戰。
“隔代教育”的讀後感:
孩子都是自己帶,就不存在隔代教育,不過放寒暑假時,孩子都會回外公外婆家度假,孩子爸爸比我做得好,每次提醒她要給家裡的姐姐們和外公外婆帶禮物,而且他能更好的處理與老人的關係,讓我也更虛心的接受老人的經驗之談,我感覺只要我們是真的尊重老人的,孩子也會對老人們很尊重,整個關係沒有什麼大的衝突,很和諧,很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