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蕭惠問:“己私難克,奈何?”
先生曰:“將汝己私來替汝克。”又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蕭惠曰:“惠亦頗有為己之心,不知緣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說汝有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謂頗有為己之心。今思之,看來亦只是為得個軀殼的己,不曾為個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離著軀殼?恐汝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且道汝所謂軀殼的己,豈不是耳、目、口、鼻、四肢?”
惠曰:“正是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聲,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樂,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發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豈得是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視,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動。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口、鼻、四肢,這個才是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終日向外馳求,為名、為利,這都是為著軀殼外面的物事。汝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豈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視、聽、言、動,須由汝心。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口;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若無汝心,便無耳、目、口、鼻、四肢。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 血肉。若是那一團 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 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發在耳便會聽,發在口便會言,發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天理髮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這心之本體,原只是個天理,原無非禮。這個便是汝之真己,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若無真己,便無軀殼。真是有之即生,無之即死。汝若真為那個軀殼的己,必須用著這個真己,便須常常保守著這個真己的本體。戒懼不睹,恐懼不聞,惟恐虧損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禮萌動,便如刀割,如針刺,忍耐不過,必須去了刀,拔了針。這才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認賊作子,緣何卻說有為己之心不能克己?”
有一學者病目,慼慼甚憂,先生曰:“爾乃貴目賤心。”
評論:前文就說過,儒家文化起源於滿足人的慾望,在滿足慾望的基礎上建立了仁義禮智信。它是以忠恕為方式展開,忠,不是忠於他人,而是以自我為中心,然後推己及人,以達到恕的目的。最後實現全社會人人都要克己復禮,以成天下歸仁的氣象。這就是儒家文化的脈絡圖。
此文中,陽明先生第一次提到為己、克己、成己,見原文如下:蕭惠問:“己私難克,奈何?”先生曰:“將汝己私來替汝克。”又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這段語錄估計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理論根源。但是陽明先生遠遠要高於坊間俗語。陽明承認人要有為己之心。這本身就是誠。此誠才能正心。才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否則那就是偽君子。
但是問題是後面的理論,在何為為己上,陽明和弟子出現了觀念不同。普通大眾認為山珍海味,縱情山海,心路放縱為為己。但是陽明卻認為那是害己,真正的為己是非禮勿視,聽,言,動。是儘性,是窮盡天理。這在世間人,除了少數修行人誰可以做到?大眾心中的儒家早就和陽明之儒分了家。
現在的儒,是儒法合一的儒。是單純就是為了實現天下統一,人民和諧的儒。但是這就真的是真正的儒嗎?我們需要反思。
儒家的脈絡圖,打開了儒家文化開啟天地萬物的邏輯,但是也會慢慢陷入天地萬物的表象而難以自拔。最後消融於世間恐是必然。因此,還需要以更加開闊的眼界和心胸去尋找多樣性文化,來豐富我們的生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