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和諧”
文 | 宋宏建
所謂“和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提出“和為貴”的觀點。《論語·顏淵》中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的說法;宋代林逋的《省心錄》中也講:“和以相處,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以上,都為古代的君子設立了一個標準:即一個人的視野,如果達到君子的境界時,什麼人都可以成為兄弟朋友;而只有做到對眾人寬和相處,對下人寬厚相接,對有過失的人寬恕相待,才能達到君子的標準。
2500年前,在那樣物質極度匱乏的封建社會里,一代聖人孔子憧憬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見《禮記·禮運》)等,無疑就是政通人和、物阜民康之和諧社會的理想寫照。另外換個角度,我們再從玉雕大師黃永順等人創作的《大千佛國》圖上也可看出:慈祥平和的佛祖端坐於寶象蓮臺,沉穩靈秀的弟子們各司其職;蒼松翠柏亭臺樓榭之中,雲海青崖飛瀑流泉之間,或琴棋書畫或打坐參禪或降龍伏虎或騎馬挑擔,其中83個栩栩如生的寸馬豆人,不就是濃縮了一個為君施樂、為臣勤政、為民樂業(當然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極樂世界勝景嗎?
談到“和諧社會”,不僅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融洽,而且包括人與萬物、人與自然之間的和睦相處。翻開我國的古代詩篇,這樣的美景不乏其例:“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是李白心中人與天地、禽獸之間的和睦相處;“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辛棄疾眼裡人與植物、鳥蟲之間的幸福家園;“重湖疊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這是柳永筆下人與萬物、自然之間的美好世界……。所以說,和風細雨、和顏悅色、和藹可親、和氣生財、和順致祥、和衷共濟等等,歷來是中華民族追求的傳統美德與理想社會。
中國人“貴和”,在其輝煌燦爛的文學史冊裡,不僅有著諸如“將相和”、“王昭君”之類人與人之間的千古佳話,而且留下了諸如“結草銜環”、“歲寒三友”之類人與物之間的經典故事。1998年,我國著名作家李準先生率大陸作家訪問團到臺灣,與臺灣海基會的焦仁和握手後,曾問對方名字的含義。焦答因出生於河北省的仁和縣,祖父就以地為名了。此時我們的作家未雨綢繆,娓娓道出“和”字的深層內涵:“調也,諧也,合也”。“和”字的大寫為“龢”,右邊是(聲符)“禾”,左邊是(意符)“龠”。“龠”字是“人”字下面三個“口”,表示它是中國很古老的一種用竹編成的樂器,叫做“笙”。笙在中國傳統樂器中最不響亮,但它一吹起來就產生了和諧。笙的功能就是營造和諧,正所謂“以和眾聲也”。笙有兩種:“大者名巢,小者名和”。人和就是“笙”,也就是“生”。並希望在海基會負主要責任的焦仁和,能夠在兩岸關係中起到“笙”的作用。
最後,在焦仁和激動地讚揚大陸作家文化底蘊深厚時,李準先生又意味深長地說:“這是咱們中華文化比西文高明的地方。我們講‘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才是人類的最高追求,而不是‘爭’。海峽兩岸應當立足於‘和’,而不要再‘爭’下去了。‘爭’的結果對雙方都不好。天地之大,莫大於和;天地之美,莫大於和;德莫大於和。”中國有句古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天,如果臺灣各黨派的領導人能夠重溫上述話時,想必也會感慨萬千吧!
現代有人用拆字法解釋“和諧”二字,即“人人有飯吃,人人可說話。”也就是說,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雙豐收,高度協調。其實,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央早就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體要求。2012年,國家領導人在參觀“復興之路”的展覽時,也曾精闢闡釋: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其本質是人民的企盼和訴求。中國有13億人口,個人願望可能千差萬別,但一個共同願望,概括起來,就是希望社會和諧、發展、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中國夢,就是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它既適應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又能深刻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
所以,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ㅡ END ㅡ
作者簡介:宋宏建 河南地礦局文學老年。
關注頭條號“等你FM”,更多精彩每天等你來。
本文為"等你FM"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