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發生的戊戌變法,實際上就是維新派針對貧困落後且飽受西方列強欺凌的大清國的一次在政治,經濟,教育和農業等方面全方位的改革,其目的就是向西方學習,重點發展科學技術,從而全面趕超西方國家,擺脫霸權的欺凌。
毋庸置疑,戊戌變法的內容是很好的,但它卻是一劑猛藥,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封建勢力的利益,讓他們感到了巨大的威脅,所以要對變法進行極力打壓。
戊戌變法實際上是有可能成功的,因為維新派十分接近掌握軍隊,從而剷除頑固派。
但很不幸的是,關鍵人物袁世凱先是答應譚嗣同率兵入京除掉榮祿等頑固派分子,但他後來卻釜底抽薪,向慈禧太后和榮祿告了密,致使慈禧太后提前發動政變,將光緒帝軟禁,還四處抓捕維新人士。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和劉光第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戊戌六君子本來應該是戊戌七君子,因為慈禧太后最先下令斬首的人物就是維新派首領之一的徐致靖,但他最後卻逃脫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徐致靖的關係硬,而且救得及時。
徐致靖的父親跟李鴻章是同科進士,還是密友,交往很深。徐致靖被抓之後,李鴻章就開始想辦法救他,但是李鴻章不方便親自出面,所以就找到榮祿,讓他給幫幫忙。
榮祿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大紅人,他自然是敢於出面的,他對慈禧太后說,徐致靖就是個書呆子,在維新派裡面起不到什麼作用,平時只是下下棋,喝喝茶,沒有參與實際的維新活動,而且他耳朵不好使,已經又三個多月沒有被光緒皇帝召見了。
慈禧太后雖然對榮祿給維新派人物開脫感到不高興,但是他倒也相信榮祿的話,所以最後並沒有殺掉徐致靖,只是將“斬立決”改為“斬監候”。就這樣,徐致靖在牢裡面待了幾年就出來了,算是保住了一條性命。
從徐致靖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只要關係硬,維新派人士似乎也不一定都得死。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是湖北巡撫,還擔任過湖廣總督,也算是一方封疆大吏,官職要比徐致靖的父親高得多。那麼,徐致靖都可以被救,為什麼譚繼洵卻沒救譚嗣同,最後反而還受到牽連了呢?
譚繼洵是湖南瀏陽人,1823年出生,27歲的時候中舉,是譚氏宗族有史以來第一個中舉的青年舉人。
譚繼洵中舉之後不久,天平天國運動就爆發了,很多人文人都投筆從戎建立功業,從而快速上位,但譚繼洵卻堅持走科舉這條路。
在隨後十年中,譚繼洵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屢敗屢戰,終於在1860年考上進士,此時他已經37歲了。
從1860年開始,譚繼洵開始在戶部任職,因為做事認真而又小心謹慎,所以升遷得也比較快,先後擔任戶部員外郎和戶部郎中,前後長達十七年之久。
1877年,譚繼洵開始到甘肅任職,擔任甘肅鞏秦階道,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在隨後十年時間裡,譚繼洵功績卓著,逐漸融入到以左宗棠為首的湘系集團,並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和重用,於1883年推薦他擔任甘肅按察使。
1889年,譚繼洵開始擔任湖北巡撫,第一次成為一方大員,後來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還曾兼任湖廣總督。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的時候,譚繼洵雖然沒有兼任湖廣總督,但他依然是貴為封疆大吏的湖北巡撫,那他為什麼就沒有救譚嗣同呢?
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歸結起來,有一下幾點:
第一,譚繼洵為人循規蹈矩,是頑固的守舊派,本就不同意譚嗣同變法,也不願意遭受牽連。
從譚繼洵的人生履歷我們可以看出,他一生循規蹈矩,不願意冒險,在遇到天平天國運動這種可以快速晉升的機會的時候,譚繼洵依然選擇繼續走科舉這條路。
在進入官場之後,譚繼洵也是兢兢業業,一心忠君愛國,沒有半點雜念,甚至連加入湘系集團這件事,也是看在同鄉情誼上被迫而為之的。
1897年,譚嗣同在瀏陽興辦時務學堂教授新學,得到了陳寶箴和黃遵憲等人的支援,但是他在請父親譚繼洵幫助的時候,譚繼洵卻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是寶貝,我不敢為天下先。
譚嗣同此後不再尋求譚繼洵的幫助,父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譚繼洵在擔任湖北巡撫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搞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和教育,譚繼洵雖然不敢反對,但他也沒少磨洋工,不算特別支援。
每之洞約(譚繼洵)聯銜條陳新政,皆謝不敏。
所以到了百日維新的時候,很多人就開始對譚繼洵不滿了,有人彈劾譚繼洵,說他迂腐守舊,不願意推行新政,應該罷黜。
守舊迂拘,雖人尚無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此等即不逢裁缺,亦當分別罷斥,或優之聽其告休。
不過,因為譚繼洵對慈禧太后十分忠心,所以他最終穩如泰山,哪怕是他的死對頭張之洞也對他無可奈何。
譚繼洵在湖廣巡撫任上,一直都是小心謹慎的,他雖然不支援張之洞,但是並不敢明著去對抗,只是尋求自保而已。但對於慈禧太后的命令,譚繼洵卻盡心盡力去辦,因為他覺得這才是保全自己最好的辦法。
事實上,譚繼洵其實也很懼怕慈禧太后,因為他之所以能一路升遷到湖北巡撫,是因為湘系集團的支援。不過這件事十分敏感,譚繼洵又是個循規蹈矩、膽小怕事之人,所以很害怕慈禧太后知道自己也是湘系集團的一員,因此只能對慈禧太后更加忠心,不敢有半點違逆之心。
譚嗣同被捕之後,譚繼洵十分著急,但是他十分害怕因為出面救兒子,而導致整個家族遭受牽連。
第二,譚繼洵雖然是一方封疆大吏,但是戊戌變法事情太大,他的能力還真就不足以救出譚嗣同。
事實上,在戊戌六君子之中,楊銳的關係比譚嗣同還要硬,但是他最終還是被處死。
張之洞其實參與維新變法運動的程度很深,在戊戌變法期間,他與維新派人士的聯絡十分密切,是十分活躍的實權派人物之一。
只不過,張之洞並不是戰鬥的第一線的人物,他只是將自己的弟子和幕僚楊銳經陳寶箴推薦給了光緒帝。後來,楊銳被任命為四品銜軍機章京,是直接參與維新變法的關鍵人物之一。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張之並沒有受到牽連,反而是楊銳被抓。但畢竟有師生之誼,所以張之洞四處奔走解救楊銳,找了很多人,甚至還找到了榮祿。
不過,因為徐致靖的事情在前,所以慈禧太后擔心夜長夢多,就在沒有對戊戌六君子進行審判的情況下,直接判了他們死刑。
這件事可以說明,慈禧太后對戊戌變法恨之入骨,徐致靖已經漏網了就不說了,她不願意再有任何一個人活下來。
慈禧太后態度如此堅決,連張之洞都無法解救楊銳,譚繼洵就更不可能有能力救得了譚嗣同了。更何況,那時候左宗棠已經去世了,所以譚繼洵已經沒有了靠山,他又能去找什麼人幫忙呢?
第三,譚嗣同本有機會逃走,但是他決意赴死明志,所以譚繼洵也沒辦法。
1898年8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在囚禁光緒帝之後,開始對維新派人士進行大肆抓捕。
譚嗣同在得知訊息之後,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已經逃走,有人勸說譚嗣同也逃走,但是他不肯,而是留下來暗中策劃營救光緒帝,但是幾次計劃都落空。
在這種情況下,譚嗣同覺得,他對變法能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變法殉葬,用自己的死去喚醒人們,也算是他對封建頑固勢力的最後一次反抗吧。
9月24日,譚嗣同在離開之前與友人談話,他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說完這些話之後,譚嗣同去到瀏陽會館,不久之後被捕下獄,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場英勇就義,享年三十三歲。
不難看出,譚嗣同其實是有機會逃走的,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他在解救光緒帝無果且變法無望的情況下,已經決定赴死了,這不是他的父親譚繼洵可以左右的。
那麼,譚嗣同死後,忠心耿耿的譚繼洵為何受到牽連呢?
實際上,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前不久,因為譚嗣同在京中幹得還不錯,慈禧太后也沒有明顯干涉變法的跡象,所以譚繼洵的思想開始有所動搖,他便向朝廷舉薦維新派人士宋育仁,但是奏章剛剛到達京城,慈禧太后就發動了政變。
也怪譚繼洵運氣不好,他人生唯一一次雄起就撞到了槍口上,慈禧太后看到他的奏摺之後,十分生氣,所以將其免官免職回家,交由地方官管束,兩年不到就憂懼而亡。
如果譚繼洵不上這個奏摺,或許他可以躲過這一劫,他平穩一生,從未犯過大錯,但最後卻因為舉薦維新人士而斷送了前程和人生,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可悲,可嘆,可恨!
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