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陳琦南
國學:老子道德經新解
第二篇:玄德十一論:序
道之無,得道而成道德,產生了天地萬物。德可理解為天地萬物得了道,透過各自之德,體現出天地萬物是得道還是失道的標準。韓非子提出:德者,內也。得者,外也。即道德體現在人的本性,取得體現在人的行為。得道者昌,失道者亡,是評價人的道德行為的標準。
史稱:上古之風,各安其性。上下無為,君民共樂。風俗淳厚,訟爭不起
,萬物皆率自然之本性。老子因而寫小邦寡民章。至夏商晚期,出現統治者尚"得"而亡。周古公以"不得"而遷居岐山。感化部落歸附。老子因此總結為無之道因得道而生道德。
不得生德,天下歸心。但至春秋前出現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周室衰微,百姓受難。老子作為周王室柱下史又掌管徵藏室的決策制定者寫下五千餘字的道德經之不朽著作。為春秋時代大周治國安邦修天下創造了條件!實現了"靈敬之治"。天下平安泰
。道德經是一部充滿道德智慧的哲學著作。玄德主要在十一個章節中。"德"出現45次。玄德的核心思想是: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二,道生之,德畜之。三,生之,畜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之玄德。四,重積德,則無不克。老子透過研究春秋前的歷史。找到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又禮"的西周出現周室衰微,禮崩樂毀的軌跡。故制定道德規範準則八十一章,並提出:愛民治邦,能無智乎!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邦家昏亂,安有貞臣。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士聞道,勤能行之。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等等!有些玄德之為,因放在其他篇中更加能說明問題,故請參考。八十一章,分成八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主次分明。相互參照。
孟子認為:道德是人性固有的。仁義禮智要不違道德,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之,那麼"人皆可以為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