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言:“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說的就是,心浮氣躁的人,終將一事無成;沉著冷靜的人,才會百福自集。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著急。
所謂成功,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前行。
不急於求利
《菜根譚》言:“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
揠苗助長,一心急於求利,只會讓事情往更不利的方向發展,最後顆粒無收。
做事如育苗,要花時間精力去澆水、施肥、除草,然後耐心等待收穫。
眾所周知,曾國藩是出了名的笨人。
秀才足足考了七次,有次背書到半夜三更還被窗外潛伏的小偷嘲笑,小偷聽他背書都會了,可曾國藩還是不會。
但曾國藩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不急於求利,凡事慢慢來。
在讀書學習這件事上,他為自己制定“日課十二條”的規則。讀不懂的書,一句不懂不讀下句;今天不通,明天繼續。
打仗的時候,他領導湘軍每前進一段就挖溝築牆,打呆仗,不嫌累,也不怕煩。
曾國藩對自己說:“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
恰恰是因為這份慢慢來的功夫,曾國藩從天下第一笨人到了天下第一完人。
一個人只有擯棄心中的浮躁,放下急功近利的念頭,才能真正地成大器。
想要妙筆生花,就得一個字一個字地磨筆力;想要一技之長,就得一次一次地練技巧;想要有所成就,就得一件一件地長見識。
羅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也沒聽過誰可以一口吃成胖子。
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飯也要一口一口慢慢吃,不要急功近利,要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
不急於求名
《顏氏家訓》中說:“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真正厲害的人,都明白厚積薄發的道理,從來很努力,絲毫不著急。
因為世界上從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想要在某個領域聲名鵲起,就必須沉住氣。
東晉時,王獻之一出生就活在父親王羲之的書聖光環下,長大後難免急於在書壇打出自己的名聲。
十四五歲時,他的書法已經很出色,但比起父親來,還是遠遠不夠。
於是,王獻之主動問父親:“如何才能把字練得更好?”
王羲之指著後院的十八口大缸說:“當缸裡的水被你磨墨寫字用完時,字就練成了。”
王獻之聽後,不再急於求名,一心專研書法,最終被世人譽為書壇“亞聖”,留名千古。
先驅李大釗說:“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唯以求真的態度做踏實的功夫。”
名聲從來不是大聲吆喝就可以得到的,需要把眼前的功夫做到家,用時間來沉澱與考驗,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沒用。
不急於求名者,其名常留於青史。
反之,急於求名的人,走得快卻容易走錯路,往往得不到好結果。
做人踏踏實實,穩紮穩打,雖然走得慢,但是方向是對的,終有一天會達到終點。
不急於求成
有一首詩說:“人生好比粥一鍋,煎熬滾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張羅。””
粥,只有小火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濃郁的香味,處世也是如此。
不慌不忙,你就贏了。
《世說新語》中有一個詞,叫“蔗境”,很有趣。
據說顧愷之吃甘蔗時,與常人不同,他是從最寡淡的甘蔗尾開始吃,而不是甜的甘蔗頭。
有人好奇,於是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先吃甘蔗最寡淡無味的那一端呢?”
顧愷之聽後,言簡意賅地說了四個字:“漸入佳境。”
甘蔗沒有兩頭甜,處世也是如此,只有前期經得住挫折坎坷,才能漸入佳境。
《道德經》有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你踮起腳想站得高,容易跌倒;邁著大步往前衝,反而走不遠。
處世急於求成,不如水到渠成,漸入佳境。
天行有常,春華秋實,夏長冬藏,世間萬物都是有規律的,沒有一環可以跳躍。
▽
曾經看過一段話:“這世上從來,越想求功名的,越不得功名,越想求自由的越不得自由,越想求安穩的,越不得安穩。”
初讀時不懂,現在我明白了:有些東西你越是拼了命追趕,就會像手中緊握的流沙,離你越來越遠。
而當你輕裝上陣時,不經意間,你想要的都會有,曾經望而不及的,也都在了。
不亂分寸,不慕浮華,慢慢來,才是人生的大格局,才是真正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