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詩經上說,平和喜樂的君子,就象百姓的父母一樣,也就是說真正修身有成的人,他的心態是平和的,德性是公正的,外在的表現是喜樂的,自然而然讓天性的良德發揮出來,百姓喜歡的他就喜歡,百姓討厭的他也厭惡。因為心同此理,我們都有光明的明德,只是被私慾遮蔽不能顯現,但是在君子明德閃耀的時候,就會有所迴響,應機而動,其實在這個上面君子的所好,與百姓的所好,是一樣的,這個因為從某方面來說,只要是人,就有共性,君子厭惡百姓所厭惡的道理上也是一樣,這個也是我們在格物的過程中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詩經上說,截然高大的南山,山石那麼的高峻,顯赫的太師與尹氏,人民都在瞻仰著你,意思是在上位者一定要謹慎小心,有國者就是國君,闢則會天下戮,就是有偏私,做事情偏向自己的私慾,只圖自己滿足自己,不理百姓的需求就會失去百姓的擁護,最終自己被殺,國家會被滅,家破人亡。放在現代,那麼多的人在看著你,你一定要做出表率才德與位相配,單位的領導,公司的領導都要時時注意自己德性的修養,為群眾,員工做出好的表率,這於才能對你的單位長遠發展起到正向做用。詩經上說,殷王朝還沒有喪失眾人擁護的時候,君王的德性還能夠合於上帝,看到這個歷史要引以為鑑,天道有它執行的規則,並不會因人而改變。你的做法為百姓著想,始終把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那百姓就會擁護你,這樣你就得到了天下,後面這句剛好相反,得不到百姓的擁戴最終你的國家也會失去,這就是沒有按照天道的去行事,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慾,那百姓也不會擁護你,你擁有的國家也會失去。這也是對前文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闡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字面意思是所以君子一定會謹慎的進行道德的修養,只有道德修養達到了一定的層面,就會跟大家關係和睦,大家才會幫助你,大學是做大事業的方法,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你得到了大家的幫助,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財富對你而言只是一個附屬品,自然會有,然後你擁有了財富,怎樣去花,這個時候就能體現出你的高度,你的修養,你的格局。要把財富用在彰顯明德的方面,才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越用越有。
這裡,道德的修養才是最根本的事情,財富是枝末,不是那麼重要,你只要注重道德修養,讓明德的光輝展現,財富自然來。
外本內末,意思外為輕,內為重,結果你把道德看輕了,把錢財看重了,就是重財輕德,結果就是讓民眾起爭鬥,大家都競爭有限的資源,到後面就會發展為戰爭,就會天下大亂。
所以外本內末就是聚財,到就會失去百姓的擁護,反之,讓利於民,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所以你出於私慾去語言攻擊別人,最終這些言語會回還到你身上,你如果用不正當的方法賺取的財富最終也會因為你的不正當而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