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怕她,敬她,又愛她。”周雲麗說,“怕主要是怕她失望,希望自己能達到她的要求。”
“姑娘們,快起床了,來讀書了。”
畢業多年後,何先惠依然記得這個“號角”聲。那是她在雲南華坪女子高階中學上學時,校長張桂梅叫學生們起床的喇叭聲。
華坪女高的學生每天睜開眼第一個看到的人總是張桂梅,睡覺時看到的最後一個人也常常是她。多年來,她就住在學生宿舍樓裡,每天5點多起床,一個一個開啟教學樓的燈,開始一天的工作。
作為校長,張桂梅並不給學生上課。但對於學生來說,她每天都在上課。她經常拿著一個喇叭,在宿舍、食堂、教室,叮嚀、催促著學生。她瞭解每一個學生的情況,會用不同方式督促她們學習,關心她們的生活。
細緻地照顧她們的生活。
周雲麗是華坪女高的第一屆學生,如今是這所學校的數學老師。大學畢業時,她本來已經考上了華坪縣城裡的教師崗位,聽說華坪女高缺老師後,就義無反顧地回到女高任教,“這裡就像我的另外一個家”。
她記得,剛到女高上學的時候,學校還只有一棟教學樓,學生學習和睡覺都在那裡,吃飯、上廁所則要到旁邊的中學。到了晚上,學校的工地施工,很吵,她和同學們只能用棉花塞住耳朵睡覺。
“那時很苦,但學習動力很足。”周雲麗說。她知道女高來之不易,張桂梅為了籌建這所學校,曾經到昆明“化緣”,經歷過被狗咬、被人吐唾沫等。
在學習之餘,張桂梅會跟學生們講述這些經歷,鼓勵她們珍惜學習機會。
周雲麗和姐姐都在華坪女高上學,她們的媽媽早逝,奶奶和爸爸把姐妹倆拉扯大,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初中畢業後,只能供一個人繼續讀高中。“如果沒有女高,我們姐妹倆有一個人會失學。”周雲麗說。
女高給了她們機會,她們分外珍惜。更讓周雲麗感動的是,這裡給了她們家的溫暖。張桂梅像媽媽一樣關心每一個學生,細緻地照顧她們的生活。
一次,周雲麗患了重感冒,在操場上遇到張桂梅,張桂梅看到她狀態不好,就問她有沒有吃飯,她說感冒了,吃不下飯。張桂梅堅持讓她吃一點,這樣才會好得快,於是帶著她去了食堂,幫她打好飯菜,坐在旁邊陪著她吃。周雲麗勉強吃了幾口,實在吃不下去,卻不敢倒飯。
“她平時總是教導我們要珍惜糧食,珍惜眼前所有的東西,看到誰桌子上掉了飯都要批評幾句。”周雲麗說。張桂梅看出她的心思,也知道她胃口不好,便主動幫她倒掉了剩下的飯,然後送她去宿舍休息。
多年以後,周雲麗還記得張桂梅那時關切的眼神,“像家人一樣”。
怕她、敬她、愛她,
“怕主要是怕她失望,
希望自己能達到她的要求。”
不得不承認,華坪女高的學生都有點怕張桂梅。她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學生如果不好好學習,她會毫不留情地批評,甚至大罵。
高三的時候,周雲麗有一次跑出學校玩,張桂梅知道了,把她叫到辦公室,訓了一頓,說快考試了還不知道珍惜時間。周雲麗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辯解了幾句,張桂梅看到她不知道悔改,大怒,拿起自己的手機砸到地上。
“砰”的一聲,周雲麗愣住了,其他老師也趕過來勸解。慢慢地,張桂梅平靜下來,跟周雲麗講起自己小時候上學的故事。她的家鄉在黑龍江,那裡冬天很冷,張桂梅要踩著很深的雪,走很遠的路才能到學校,但她沒有放棄上學。
此後的日子裡,周雲麗絲毫不敢懈怠,更加努力地學習,直到考上大學之後,她終於明白,是因為張桂梅對她期望高,所以要求也高。
“我們都怕她,敬她,又愛她。”周雲麗說,“怕主要是怕她失望,希望自己能達到她的要求。”
張桂梅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盡百分之百的努力,不留遺憾。即便是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鼓勵她們努力追趕。
“遇到困難,要堅持,咬咬牙再堅持一下,就過去了。”何先惠一直記得這句話,張桂梅經常這樣鼓勵學生。
她有時會跟學生們講她的人生經歷,以及她怎樣跟病魔鬥爭。多年來,張桂梅的身體患有20多種疾病。每天早上都得吃幾大把藥,然後給手貼上膏藥。
即便身體不好,她還是堅持每天第一個起床,叫醒學生。“張老師身體那麼差,她都能堅持,我們有什麼不能堅持的呢?”何先惠說。
這種面對苦難的堅強態度,不但幫助何先惠克服了高中階段的困難,也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不斷激勵著她,幫助她邁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何先惠家裡貧困,還有一個弟弟在上學。她上大學時,家裡拿不出錢,學費是辦理了助學貸款,生活費要靠自己賺。一到假期她就去打工,做過家教、超市促銷員、餐館洗碗工等。“那時確實很苦,也很累,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張老師的話,然後堅持下去。”何先惠說。
12年來,
張桂梅走訪了1500多名學生的家庭。
“有我在,你只管放心讀書,
其他什麼都不用擔心。”
至今,講到張桂梅的一次家訪,何先惠依然會哽咽。
那時,何先惠正在華坪女高上學,張桂梅沒跟任何人打招呼就去她家家訪了。回來後,叫她去了校長辦公室談心,說父母在地裡幹活,非常辛苦,激勵她好好讀書,走出大山,改變自己的命運。
學校放假後,何先惠回家發現了張桂梅的羽絨服。她這才知道,張桂梅家訪的時候,看到何先惠的媽媽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地裡幹活,就把自己身上的羽絨服脫下送給了她。
何先惠告訴《民生週刊》記者,如果沒有張桂梅,就不會有現在的自己。她中考之後,成績是班上的前幾名,卻不敢填報高中志願,因為家裡沒錢供她繼續上學,希望她出去打工,賺錢補貼家用。幸好那年華坪女高開始辦學,免收學費,她才得以繼續上高中。
有一次,因為家裡經濟困難,父母大吵了一架,何先惠看到了,很內疚自己讀書增加了家裡的負擔,便提出不再上學。張桂梅知道後,找到她,堅定地告訴她:“有我在,你只管放心讀書,其他什麼都不用擔心。”
何先惠身體瘦弱,張桂梅就經常悄悄地給她拿一些牛奶等,讓她補充營養。她生病了,張桂梅拿自己的錢帶她看病,還錢的時候卻怎麼也不收,告訴她:“只要努力學習就好。”
家訪已經成為張桂梅的習慣,12年來,她走訪了1500多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何先惠大學畢業後回到華坪,成為一個鄉鎮中學教師。她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張桂梅一樣的教師。像自己的老師當年那樣,何先惠也會去學生家裡家訪,對於那些因為家裡貧困而輟學的學生,她總是不遺餘力地幫助他們。曾經有學生輟學一段時間,趕不上學校的教學進度,她便“送教上門”,到學生家裡去輔導。
何先惠告訴記者,這些年,在張桂梅的感染下,雲南省麗江市的教師都開始積極到學生家裡家訪,還曾經發起過“萬名教師訪萬家”的活動。
“只有到學生家裡去,才能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然後更好地幫助他們。”何先惠說。她所在的鄉鎮中學,學生的基礎比較差,但她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當年我們女高的學生基礎也很差,但張老師一直用無私的愛包容我們。”
“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是張桂梅對學生們的最高期望。
在華坪女高教學樓的走廊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綠色牌子,上面寫著捐款人的資訊,有的是企事業單位,有的是社會團體,也有的是個人,捐款數額從幾十元到幾萬元不等。
“感恩”是華坪女高的必修課,學生們每天經過那些牌子,就會記住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張桂梅經常告訴學生:“正是有了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才有了這所學校,才有了你們繼續上學的機會,所以你們要懂得感恩,今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工作後拿到第一筆工資,何先惠便激動地給張桂梅打了電話,要給女高捐2000元,那是她還了助學貸款、扣除生活費後剩下的全部。很多女高學生都跟她一樣,工作後會給女高捐錢,這不是學校的要求,而是一種自覺的傳承。
“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是張桂梅對學生們的最高期望。何先惠告訴記者,張桂梅希望她們走出大山,是想讓她們考上大學,在外面開闊眼界,學到更多知識和本領,為社會各個領域作出貢獻。
畢業之際,張桂梅會叮囑學生:“你們今後不要回來看我,也不要感謝我,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社會。”
但是,何先惠她們還是會偷偷跑回去看她,當她們向張桂梅彙報自己取得了好成績,考上了研究生或者找到了工作的時候,張桂梅笑得最開心。
原文刊載於2021年第15期《民生週刊》雜誌
原標題:《學生眼中的張桂梅:她,支撐我們跨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 《民生週刊》記者 羅燕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