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每一位家長都重視。但是真正懂得家庭教育方法和規律的家長,不多。
有些家長在輔導自家孩子作業的時候,完全是從成年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一旦孩子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家長便不高興,嚴重的甚至被氣出病來,做出一些可笑的舉動。
家長有什麼好辦法嗎?有!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還處於不懂事的時候,但是家長已經是成年人。孩子和成年人完全屬於兩個世界,難道家長能把這一背景給忘了嗎?
孩子考慮問題,完全按照自己的感性認識和興趣下手,有時候看上去不符合邏輯,但完全符合孩子的感性認識。所以,作為成年人的家長,首先應該理解孩子這種注重感性的特點,尊重孩子的這一心理。
有一條教育常規,家長不妨記取。
800-700=900?女兒讓父親懵了
近日,江蘇蘇州一位年輕爸爸,躺在馬路上大哭。交警上前盤問的時候,他請求交警把他拘留,他堅決不回家。
原來女兒在算數學的時候說,800-700=900,爸爸也不知道如何教女兒,於是離家出走,躺到馬路上大哭。
這位爸爸因為女兒不會算術而離家出走,躺在馬路上出洋相。這種不理性的行為和孩子的任性的行為,沒有什麼兩樣。
新聞沒有詳細報道這位女兒是幾歲,根據數學題來看,應該是個兒童,是個孩子。父親和這樣的孩子斤斤計較,可見這位爸爸也沒長大。
有這樣動不動就躺馬路上打滾的爸爸,也就不難理解有這樣的女兒了。難怪有網友調侃說,女兒這樣算算術,應該是遺傳吧!
這位爸爸不能按照正確的教育規律來教育自己的女兒,所以他接受不了現實。失望懊惱之下,跑到外面躺在馬路上,請求警察把他帶走。
家長應當懂孩子的邏輯
對小朋友來說,算錯了數學,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問題。孩子犯錯誤太正常了,本身的心智不成熟,考慮問題都是完全出於個人興趣,出於個人感性的認識。缺乏理性,缺乏邏輯,這不很正常嗎?家長應該理解孩子。
有一條教學常規就是,成年人實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全身心投入,這樣教學效果就好了。
如果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就會排斥學習,心不在焉,自然也就笑話百出。這,無疑是等於給家長制造難題。
完全可以把筷子變通一下
有一位家長在教孩子算數學的時候,說一雙筷子是兩根,爸爸媽媽連寶寶三個人用筷子,一共幾根筷子?
媽媽給寶寶出了這數學題,當然希望孩子馬上把3×2=6這個算式回答上來,家長就覺得萬事大吉,十分滿意。
偏偏孩子不是這麼回答的。孩子說,為什麼是三個人使筷子呢?我就不喜歡筷子,我吃飯用勺子。
你能說孩子回答沒有道理嗎?孩子已經跳出了算數學題的小圈子,聯絡到了自己在吃飯工具上的愛好。他不喜歡用筷子,他吃飯用勺子。你能說孩子說錯了嗎?
孩子沒錯。他由數學題已經跑偏了,跑到了吃飯工具上去了。他已經不是在做數學了,他已經是在說明自己的愛好。如果此時家長因為孩子的跑題而歇斯底里,那就是家長不懂教育規律。
完全可以把餃子變通一下
另一位家長,拿吃餃子來給舉例子。
一個人吃五個餃子,現在爸爸媽媽和寶寶,我們一共要吃幾個餃子?
寶寶回答:我不喜歡吃餃子。媽媽說,假設你喜歡吃餃子。寶寶說,我不喜歡吃餃子……
明明寶寶已經說了不喜歡吃餃子,媽媽還拿吃餃子來說事。這樣就沒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只能激起學生的反感和煩躁。
當然,家長急不可耐,希望孩子回答結果3×5=15。但是孩子的興趣和心思已經不在餃子上了,因為他說了,他不喜歡吃餃子。
上述筷子和餃子的問題啟示我們: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入手,先把孩子的興趣激發起來,再引導孩子,那就事半功倍了。
陶行知:向富蘭克林的爸爸和愛迪生的媽媽學習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發出號召:男教師要學習富蘭克林的爸爸,女教師要學習愛迪生的媽媽;中國的爸爸要學習富蘭克林的爸爸,中國的媽媽要學習愛迪生的媽媽。
陶行知為什麼強調要向富蘭克林的爸爸和愛迪生的媽媽學習呢?
因為富蘭克林的爸爸和愛迪生的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遵循了一條教育規律:從培養孩子的興趣入手,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學習當中,從而學有所成。
富蘭克林的爸爸,把車間自己生意上的一些原料儘可能讓富蘭克林玩耍,折騰。其實無形當中,就培養了富蘭克林的興趣。
愛迪生的媽媽,在自己的兒子遭到老師嫌棄的時候,把愛迪生領回家,用地下室給孩子當實驗室,相信愛迪生不笨。在媽媽的鼓勵下,愛迪生才樹立信心,學有所成。
如果富蘭克林的爸爸和愛迪生的媽媽都從成年人的角度下手,用成年人的眼光來看孩子的話,那麼也就很可能不會有歷史上成功的富蘭克林和大發明家愛迪生了。天才,很可能會被扼殺在搖籃裡。
陶行知:在做中學,尋找興趣的入口
陶行知特別強調,家長和老師要學會和孩子一起玩。在做中學,玩中學,而不要高高在上,跟孩子之間不要有隔閡。
其實這種玩兒,就是兩代人打造和諧氣氛的一種方式。
我看到,好多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都是以成年人命令的口氣去指使,甚至於去強迫。不但把孩子弄得興趣全無,甚至家長本人也是暴躁如雷。
這種輔導作業,用“雞飛狗跳”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搞得孩子和家長雙方心思都已經不在學習上了,真是兩敗俱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不能怪孩子,要怪就怪家長根本不懂得教育規律。有一條教學常規那就是,尊重孩子的興趣,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入手,有效引導,絕對勝過你的強迫與命令。
陶行知曾經以修表為例,給我們做了詳細說明。
陶行知跟修表匠約好時間,談好價錢。修表匠允許陶行知帶學生過來觀察修表匠修表,經過一番詳細的觀察之後,陶行知又自行到商店買來修表的工具和原料,讓學生拆表裝表。
結果拆表很容易,安裝的時候安不上了。這樣費了很大周折,到了半夜才把表裝上。一旦把表裝好,孩子們是欣喜若狂,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自不待言。
為什麼強調要帶孩子去看修表匠修表呢?其實這就是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培養動手的興趣。
師生一起拆表,這就沒有誰命令誰的問題。只有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問題。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發揮,效果當然好。
這樣變通是不是更好
回到家庭教育上來。
當媽媽以吃餃子為例給孩子說事的時候,孩子一旦說我不喜歡吃餃子,那麼家長可以耐心一點,問一下孩子那你喜歡吃什麼。比如孩子說我喜歡吃麵包,家長接著拿麵包來舉例,你看孩子是不是馬上就有興趣了!
這就是從孩子的興趣下手,其實很簡單。但是家長,很難轉過這個彎來。
像那位吃飯用勺子不用筷子的學生,家長完全可以馬上更改,你不要強迫用筷子做例子。既然孩子說了不喜歡用筷子,那你就拿勺子來說事嘛:寶寶手裡有三把勺子,爸爸媽媽連寶寶三個人每個人手裡都有三把勺子,那麼我們三口人一共有多少勺子?
這樣不就是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嗎?
結語
這條教學常規就是,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引導學生一起,從興趣出發。
記住了這條常規,家長還就省了很多麻煩,孩子學得也會容易得多!
為防失聯,關注我。@擁抱大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