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落實“雙減”的政策“紛紛放大招”,從限制課外培訓機構、學校內的考試作業管理到管控網路遊戲,到打壓學區房,到校長教師流動制度,可以說是非常密集、非常強烈。老百姓的心情也很矛盾——“又怕它不來,又怕它亂來”。
應當說,絕大多數家長對於前一階段這種教育亂象(導致的)過重的課業負擔、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是非常不滿意的,希望教育能發生根本的改變;但是當改變到來的時候,大家又很擔心,怕校長老師不負責任了、怕學校特色沒了、怕孩子學好學壞沒人管了等等。
這種擔心有沒有道理?肯定有道理。因為教育改革是個大事,涉及這麼多孩子,這麼多家庭,這麼大規模的政策變革,不僅需要政府的霹靂行動,而且必須得到家長、老師的響應、理解和合作,並不是靠開會發文就能解決的。但是我們在實施過程當中,好像有些欠缺。我們並沒有一個充分的論證、答疑的過程,沒有給大家一個消化的時間,決策的這個過程非常短、非常快,所以大家自然會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和擔心。
教師流動制度也是如此,可以說很多人對這個制度並不瞭解,然後一聽說校長教師要流動,產生的主要就是擔心。
白巖松在央視的《新聞週刊》裡面點評這個政策——
一些教師會有過客心態,教師對自己學校的喜愛似乎很難持續了;
生活不方便,上下班距離遠了;
一般水平的學校沒有變好,而一些傳統的好的學校卻變得一般了,怎麼辦?
一些有特色的學校由於校長和核心教師不斷更迭而慢慢消失了特色,又怎麼辦?
工資待遇各個學校之間有差距,由低到高容易,由高到低心態不平衡怎麼辦?
……
可見,這其中包含了兩種擔憂:
一是老師,他們會擔心學校變遠了上下班不方便,待遇會有差別,學校的校園環境不適應等等;
二是家長,很多家長擔心的是好學校變差了,特色變沒了,學校被拉平了。
這種擔憂裡包含了兩個問題:
一是應不應該搞教師流動?有沒有必要?
二是如何把這項政策做好。
為什麼要做教師流動制度?我們想說必須強調,現在我們所有的校長教師流動,主要是說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因為義務教育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義務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保障“起點的公平”、從而促進社會平等。也就是說義務教育是一種保障性的公共服務,正因為如此,所以免試、免費、就近入學,它是非競爭性、非選拔性、非淘汰性的,所以它也必須是一視同仁的,是以平等、均衡為主要標準的。全世界的義務教育都是這個價值。日本當年普及義務教育的時候,提出過一個概念,“一張圖紙蓋所有的學校”,不論是蓋在海島、農村還是城市,學校建設就一個標準。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屬性,是把公平和平等放在第一位的。
那麼回到中國的現實,為什麼這些年出現了嚴重的擇校競爭、學區房、培訓熱、教育內卷?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義務教育學校的差距太大了,所以家長要擇校;圍繞著擇校,所以就有校外培訓、就有學區房;所以解決教育內卷的問題需要治本,核心的問題就是要取消不合理的學校差距——也就是要透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學校差距來根本解決這個內卷的問題。現在採取的多種舉措,包括校長教師流動、包括示範性高中指標下放、多校劃片等等,都是為了縮小學校差距,減緩擇校競爭。
導致學校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三個因素:
第一個是財源,就是均衡的配置教育資源;
第二個是生源,就是就近入學,不得按照學生的成績和家庭背景來選擇學生;
第三個是師源,就是優秀的校長、教師不應當成為少數名校的資源,而應當為學區內所有的學校和學生服務。
校長教師流動制度並不是我們的發明創造,日本、韓國,臺灣地區早已實行了很多年,執行的很正常。他們那裡沒有名校、重點校、特色學校、示範學校,都是普通學校,一視同仁,因此他們也就沒有擇校、沒有學區房。
在中國,校長教師流動制度其實也有很多年的實踐。比較早的是瀋陽市在2005年左右就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教師流動的改革;最近這些年像山西的晉中市、浙江的嘉善縣在推進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實效。
有人說那麼改革以後,是不是就沒有好學校了嗎?學校都一樣了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請問: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集中資源、錦上添花辦一些“優質學校”,造成一小批好學校和一大批普通學校並存的這種教育是合理的嗎?是義務教育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說,我們追求的是辦好每一所學校或者說至少是辦好大多數學校,而不是辦好少數重點學校。
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就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應該、不允許有名校、重點校、示範校,一個地方只要有什麼“六小強”“八大金剛”,就說明你均衡發展的目標根本就沒有實現。從根本上說,就是違反《義務教育法》。
減少或者取消義務教育學校過大的差距是一個長期的艱鉅的任務。這需要真正按照《義務教育法》,取消造就“名校”的行政化、等級化安排。
除了校長教師流動制度,我們還有很多更艱鉅的挑戰——
比如在財源的均衡上,我們現在只是在學生按人頭的生均教育撥款上做到了均衡,但是學校的建設經費還有一個大頭,就是專項經費,這方面的差距之大是難以想象的,也很少公開。所以,一所重點學校可以開十幾門外語,可以建游泳館、藝術館、博物館等等,其他的學校根本無法想象。
比如教師的擔心,擔心不同學校的教師待遇差別過大,實際上它的背後就是剛才講的學校之間財務的水平差距其實是很大的,所以工資和福利的差距也比較大。我們應該要追求區域內教師的結構工資實行標準化,同一級別、同一水平的老師無論在哪個學校工作,其結構工資和待遇應該是基本相同的。
另外,還有一個根本制度——我們現在的學校是一種等級化的義務教育學校,學校的型別五花八門,重點學校也有部屬的、省屬的、市直、區重點等不同的標籤和行政等級,幹部管理也各不相同,分成三六九等,所以要從根本上破除重點學校制度,就是要實行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打破這種“等級化的學校制度”,所有的義務教育學校都按照屬地化的標準統一管理。
當然一項重大的公共政策需要有一個實踐的過程,要有試點、要有總結、再有推廣;從實際的操作而言,也應該是先易後難,比如說先從學區內的均衡開始——就先做到學區內,我這5所學校教師校長能夠流動;再把學區放大,做到城區內的可以開展流動——比如說東城區西城區內,距離也不太遠,交流起來也比較方便;第三才是在更大範圍內城鄉之間的教師和校長交流。
來源: 教育思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