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王小波,喜歡他的文字
—— 讀《我的將神家園》
再次寫關於王小波的文字,竟不知從何處下筆,百度了下王小波其人,終於明白了,為何他的文字被很多人喜歡,高曉波稱呼他為“神一般的存在”。
王小波的文字給人的感覺似乎很散,那卻很集中,他用簡單的語言評擊社會民眾面臨的各種問題。
比如他對小說的評價,對女性文學的評價,對國產片、愛情片、幽默等的評價,似乎說出了我們普通人心中想說的話,似乎再為千千萬萬的普通老百姓發聲。
有作家這樣評論王小波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極端。
一部分人對他推崇備至,將他推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位置。
而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學,有點兒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統的人們所不喜歡。
或許初讀王小波的時候,我是後面一種人,所以有點懵,當我再一步深入的時候,我深深的喜歡上他了,王小波確實是當代作家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作為作家,他是成功過的,奈何英年早逝,如果他還在,他一定還是高曉鬆口中那個神一般的存在。
1
他在小說的藝術中說,不懂開心的人不懂得任何小說藝術。是的,我們看小說,看的是什麼,看的是人生百態,看的是故事,如果你不能從人生百態中尋得開心,那小說藝術與你而言就是不存在的。
他在《懷疑三部曲》序中說:“人在寫作時,總免不了要推己及人。有關人的內心生活,所有的人都知道一個例子,就是自己”。
確實是這樣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最切實的例子可不就是自己嗎?在《即興演講》中,作者也是給了一個說法,就是我們要學會真誠,所謂真誠,就是用自己親身經歷去說。
對於寫作者,他給了我們三個基本假設:凡人都熱愛智慧、凡人都熱愛異性、凡人都喜歡有趣。這三個基本假設可不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嗎?寫作的意義不僅是現在,而且在於未來。
因為寫作可以改變自我,也就是說,真正能教我們如何寫作的,卻是寫作自身。
他對作品的解讀,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作者,理解作者的文字,不偏不正,剛剛好。
2
在《蓋茨的緊身衣》中,講述電影與小說的區別,電影一個鏡頭就可以說清楚小說大量的文字描述,但是卻少了文字描寫的那種細膩感。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少年時代,偷看一本小說《絕代雙嬌》,很喜歡,後來看影視劇,大失所望,影視劇中的場景完全比不上看小說時腦海中的那種想象。
因此,相比於影視劇,還是更喜歡看小說。這或許就是當代人不願意捨棄小說的原因,影視劇就如蓋茨的緊身衣一樣,雖然先進高階,但缺失了那種舒適的感覺。
對於當代的國產電影,以及翻拍經典,王小波都從自己獨特的角度去詮釋。看過之後,你不禁會反思,當代的影視作品,哪些是我們該追崇的,哪些是我們該擯棄的。
對於經典,更不用說了,就如《紅樓夢》中說飲茶一樣:一杯為品,二杯是解渴,三杯就飲驢了。
這裡,我理解的是一般的作品,而對於經典的影視作品、經典和傳統的文學作品來說,品一次就有一次的收穫,這個可能與我們自己的人生閱歷有關,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理解罷了。
3
對於一些社會現象,比如說同性戀,王小波指出:它只是一種自然現象罷了。因為有些事原本就是某個樣子,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於我們來說,正常看待就好,不要做缺德的事。
對於缺德行為,這裡提出了一個順口溜,很有意思:打聾子罵啞巴扒絕戶墳敲詐同性戀。
打聾子缺德,是因為他不知你為何打他,也就不知道該不該還手;罵啞巴缺德,是因為他還不了口;扒絕戶墳缺德,是因為沒有他的後人來找你算賬;敲詐同性戀,是因為他不敢報案。
很搞笑,但卻很現實。
他提倡文字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看的,看起來黑壓壓的一片,都是方塊字,念起來就大不相同,有押韻,更有感情。
王小波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活在世上,無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正如《我的精神家園》封面上的話一樣:
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性的世界,但是性愛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講出來。
作者簡介:雨晴,生活在南方的北方女子,有女漢子的性格,也有南方女子的細膩。愛好寫作的工科女;熱愛環保公益的志願者,愛好閱讀、朗讀的性情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