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
很少有人寫關於“棺材”的文章,其原因是棺材聯絡著“死亡”,看到這個詞有點瘮得慌,人們都有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所以不願意提及“棺材”這兩個字。
三十年前的農村,家裡有老人的家庭,大多數都放一口棺材。大家認為給老人早早的置辦棺材是孝心的體現,也是一個家庭經濟能力的體現,是非常榮幸的事情,是非常吉利的事情。那時棺材都是在自己家裡做,做好後老人還要睡在裡面試一試,說這樣做可以增壽延年,也是圖個吉利。由此看來,“棺材”在人們心中不應該是一個不願觸及的字眼。民間流傳“見棺發財”的說法,“夢見棺材會發大財”的說法,都說明見“棺”是好兆頭。雖然這些說法帶有迷信色彩,但也體現了古人的願望和智慧。
傳說棺材的來歷有多種版本,有文字記載的是龐涓謀害孫臏的這件事的一個小插曲。說龐涓和孫臏在鬼谷子處學習兵法之事,後來龐涓下山做了魏國的大將軍,而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就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被挖去膝蓋骨(臏刑)。之後龐涓又欲進一步加害,孫臏裝瘋逃到了魏齊邊界,而魏國的追兵也追到了邊界。危機時刻孫臏來到了一戶人家,請求其把自己設法送入齊地。這家人就把孫臏放在了床頭的睡櫃裡,當作已經死的人,又蓋緊了蓋子,再加綁麻繩,一行百姓就這樣把孫臏送出了魏國。這種抬睡櫃、綁麻繩的方式後來就運用到了喪葬事宜中了,人們就把這過程稱為“送殯”和“出殯”。這個睡櫃就是最初的“棺材”,之所以叫“棺材”是人們希望先輩住在棺材裡面保佑後人升官發財。
棺材,亦稱壽棺、枋、壽枋、老房,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叫法,我們晉南人也把棺材叫做“棺板”或者“木頭”。棺材可以由不同的材料製造,最常見的用木材製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非常珍貴的有水晶棺。
我們晉南的棺材主要以柏木和松木為主,有錢的人家就用柏木做棺材,一般的人家都用松木做棺材,也有少數的貧困家庭用桐木或者楊木做棺材,但沒有人用槐木來做,因為“槐”字右邊有個“鬼”字。但不管用哪種材料做棺材,棺材的兩個檔頭都必須用柏木來做。為什麼必須用柏木來做呢?民間傳說地下有一種小動物叫穿山甲,它專門吃死人的屍體,但是它聞不得柏木散發的味道,只要聞到柏木味道就停止挖土,所以棺材的檔頭都用柏木來做,以此來保護先人的屍骨。
做棺材的板材厚度和片數都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有“真四寸”和“真三寸”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就是厚度是實實在在的四寸和三寸。也有“四寸”和“三寸”的,叫四寸和三寸,但是呢,厚度不夠,其實是“假四寸”和“假三寸”,只是為外風好聽叫四寸和三寸的。在板子的片數上也是有講究的,有“四片瓦”、“六股頭”、“八股頭”和“十二股頭”。片數越少,證明棺材越好,但不管是幾股頭,棺材的底是不能用兩片板子合在一起做的,要麼一片板,要麼三片板。這個是非常講究的,按民間的說法,人不能睡在分開的兩片板子上的,這樣的話,會把人的身體分為兩半,對死去的人不尊重,對後人不吉利。棺材的底和蓋以及兩個幫分別用一塊獨木來做的,這叫四片瓦,是最好的棺材;如果是六股頭,那必須是蓋和底是獨木的,兩個幫分別用兩塊木料拼接;八股頭一般底是獨木的,蓋是三片拼接的,兩個幫是分別是兩片拼接的;十二股頭呢,就是底蓋和兩個幫都分別使用三片板拼接的。
有個成語叫“三長兩短”,這個詞的來歷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關。棺木是由六片(這裡說的六片並不是咱們晉南人說的“六股頭”,而是指棺材的底、蓋、兩個幫以及兩個檔頭。)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沒蓋子的時候棺材正是三塊長板兩塊短板,即“三長兩短”。後來“三長兩短”成了一個成語,指意外的禍事,也是對人的死亡的一種婉轉說法。
傳統的棺材全部都是一頭高一頭低,一頭大一頭小的,那麼棺材為何有這種講究呢?其實這裡面大有玄機。棺材一頭大一頭小,其實這代表著一陽一陰。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陰陽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也是世間萬物的一個概括。因此將死者放在一陰一陽的棺材中,代表著死者在陰陽間,死後也在天地之間。棺材就相當於是死者的房子,很多時候我們稱之為陰宅,棺材一高一低,具有坡度,代表著屋簷,這樣下雨雨水也能順利的流下來。關於棺材一頭大一頭小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如果把棺材做成方的,人睡在裡面就是個“囚”字,不吉利,所以把棺材做成了一頭大一頭小。還有的文章說棺材是由“樹洞”演變而來的,傳說遠古時代人們把樹挖空裝屍體的,樹身就是一頭大一頭小的。
說起棺材的外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設計,在我們萬榮縣榮河一帶,棺材上面是平的,而不是拱形的,且棺材外面一般是不油漆的,至多在外面發一層清漆,讓棺材板的本色裸露在外面,即使有雕刻的浮花,也不塗色,就是要顯示木料的本色美。當然,這樣做的都是比較好的板材“四片瓦”或者是“六股頭”。如果是多股頭的,板子顏色又不正,還有修補的補釘,就需要在外面用膩子粉抹平,然後畫上圖案刷上油漆,這樣既遮醜又好看,真是一舉兩得。圖案多是蓮花和從二十四孝中選出的幾幅圖案,檔頭多數寫的是“福”和“壽”字。縣西的榮河寶鼎一帶的風俗是人歿了只在家中放三天,時間倉促,所以棺材多不油漆,即使油漆也是匆匆忙忙,不及細膩。而榮河以北的地區人歿了,在家裡面要放七天,提前把人封在棺材裡面,才開始細細的繪圖畫線,油漆的非常講究,非常細膩。
其實棺材的顏色是有講究的,並不像咱們村裡人喜愛什麼色塗什麼色。一般情況下都是黃、紅、黑、白、金五種顏色。黃色是木材的原色,一般普通人去世都用原木色;紅色是年過八十的老人才可以使用,也有一些地方特色,專用紅色辦喪事;黑色是為非正常死亡的人準備的,死於刀兵之禍或是自殺、早喪等,黑色也有些許地方特色,有些地區專用黑色棺材;白色是為未出閣的女子或是早年夭折的少年準備的;金色棺材則是專為帝王準備的。這些都是迷信,帶有歧視性的。我覺得不管是什麼人,死了都應該是平等的,所以棺材的顏色應該根據個人的喜好來定。
自古以來,老百姓對棺材是看的很重的,一般人家在老人五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準備棺材,還有更早的。也有的是因為老人身體不好,為了給老人增壽才做棺材的,做出來的棺材叫壽棺。有的人身體素質好,活到了七八十歲才做棺材,這個年齡段做的棺材叫做喜棺。棺材又稱為壽方,放在家中也有增福增壽的寓意,也許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家裡面放一口棺材不吉利又瘮人,但過去的人們卻不這麼認為,大家普遍認為家中備棺再正常不過了。對於老人而言,有一副上好的棺材,乃是人生幸事,活著混所好房子,死後混口好棺材,也不枉為人一場。所以,對於這件事情,每個老人都會非常重視。
其實,古人提前給老人備棺材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民間有句俗語叫“師傅不做倒地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棺材的匠人,不給死去的人做棺材,也就是說,人必須在活著的時候,就找棺材匠定做棺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農村,如果人死了還沒有做棺材,做壽衣,就說明這家人不孝道,忽視天道人倫,被人認為是大不敬,對子孫們是極其不利的,人們會恥笑的,這家人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所以大家就約定俗成,早早給老人備好棺材,以防不測。我覺得給老人早備棺材應該算的上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因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孝道的文明民族。
不僅棺材製作上大有講究,就連棺材的放置其實也是有講究的。自古以來就有“棺不落地”的說法,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放置時棺材不能靠地放,下面要用木凳撐著,理由是棺材落地就算到了安葬地了,你想,誰願意把自己的家當做墓地呢;同時棺材蓋子不能全部合上,要大概留個十公分寬的縫隙,理由是合上了蓋子就意味著裡面已經裝上了屍體,這樣多不吉利呀;做好的棺材裡面要放一堆大卷的木屑,和幾個木製的棺材專用鉚釘,放木屑的說法是,木屑是“材”,諧音同“財”,放木屑是預示後輩發財,還有一種說法是怕蟲子拱棺材,放些木屑的話,蟲子先吃這些木屑,就不拱棺材了,我覺得這種說法還是比較靠譜的;棺材裡面放專制的木鉚釘,它的用途是封棺時釘棺材蓋的。
二是在出殯的過程中,棺材不可以落地,如果落了地,就認為落地點在就是墓地,說明死者已經為自己挑選好了下葬的地方。這也是非常不吉利的。我想應該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人家認為“死者為大”,為了尊重死者,才不讓棺材落地的。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常聽人說,誰誰誰家孩子對老人不孝,在他家過白事的時候沒人去抬棺,大家都故意看他的笑話;誰誰誰家,在村裡不為人,人緣不好,抬棺的人很少,但棺材不能落地,把抬棺的人虧咂啦。也許你會說抬棺的人少,或者是沒人抬棺,自己家的人不能上陣嗎?不行的,抬棺有個講究,就是有直系血緣關係的人是不能抬棺的,至於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我想這也許是專門為懲罰那些不孝道、不為人的人家約定俗成的吧。如果你在村裡面不孝順老人,人緣差,那麼到你家有白事的時候,你等著瞧吧,看笑話的人比比皆是,這就是老天爺對你的懲罰!看來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人都要以孝為本,多做善事,廣積善緣!
還有四個細節,也是四個重要的玄機。第一個就是買的棺材在拉進家門的時候要摔一隻碗,在自己家裡棺材做好之後也要摔一隻碗,這是什麼講究呢?我問了不少人,都說不清楚。有人說是辟邪,因為棺材陰氣太重,會有不祥的東西附在上面,摔只碗就是要嚇走這些野鬼遊魂。這個說法應該是對的。但應該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家裡面一隻碗代表一個人,家裡面放口空棺材多不吉利啊,好像預示著將要死人,摔上只碗就表示已經死了一個人,把棺材佔著了,就不會再有人死去,這樣也就起到了增壽的作用。第二個是一定注意不能用鐵釘來釘棺材蓋的,傳說如果用鐵釘釘死了蓋子,亡靈就不會再託生,這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啊。其實細看棺材的結構,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就是棺材全身上下都沒有一個鐵釘,整體結構為榫卯結構,釘子在風水學中是大凶之物,所以在棺材中,是萬萬不可使用釘子的。第三個是下葬時棺材裡面不能放真錢,不能放真手機,不能放真的娛樂玩具如麻將、象棋、撲克牌,為什麼呢?原因有兩個,一是這些東西在陰間不能用,只能燒紙做的電視、手機、房子、櫃子等供死者使用;二是要切斷死者與陽間的一切聯絡,也就是說陽間用的東西不能讓他用。第四個是封棺時要在棺材裡面死者身上鋪一層帶籽的棉花,農村人叫“籽花”,這個講究應該是預示著後輩子孫滿堂,多子多福吧。
為了節約木材,不浪費耕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有過一次運動,號召農民平墳整地,下葬時不準用棺材,不準留墳頭,不準披麻戴孝。當時每個村裡面只有一副“公棺”,過白事的家裡只需要準備一個棺材底,把屍體放在棺材底上,然後套上村裡面的“公棺”,到了墓地裡,把“公棺”拿掉,用棺材底下葬。這樣做不至於讓屍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損傷死者的尊嚴。但老百姓對這種做法想不通,非常地牴觸,沒有多長時間就夭折了。從長遠來看,從環保的角度來看,國家是應該提倡火葬的,這樣既節約木材又節約土地,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所以我覺得棺材應該是能簡盡簡,不要把它當做活人的臉面來攀比。但幾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棺材的演變不是越來越簡,而是越來越豪華。從體積上來看,比過去大了一倍,從做工上來看,雕刻的越來越精緻,從用料上來看,板子越來越好越來越厚。過去棺材都是人抬著,現在的棺材人根本抬不動,都是用吊車吊上機動車拉到墓地的。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是一個講孝道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廣為流傳。為老人準備棺材,準備好的棺材是孝道的體現,但孝是廣義的,不只是表現在一口棺材上。所以我覺得應該把孝體現在養老敬老方面,在棺材板的製作上,不要攀比,不要浪費,在發揚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基礎上,能夠節約用木材,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蔭,造福人類,造福子孫後代!
作者:劉進發
棺材
很少有人寫關於“棺材”的文章,其原因是棺材聯絡著“死亡”,看到這個詞有點瘮得慌,人們都有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所以不願意提及“棺材”這兩個字。
三十年前的農村,家裡有老人的家庭,大多數都放一口棺材。大家認為給老人早早的置辦棺材是孝心的體現,也是一個家庭經濟能力的體現,是非常榮幸的事情,是非常吉利的事情。那時棺材都是在自己家裡做,做好後老人還要睡在裡面試一試,說這樣做可以增壽延年,也是圖個吉利。由此看來,“棺材”在人們心中不應該是一個不願觸及的字眼。民間流傳“見棺發財”的說法,“夢見棺材會發大財”的說法,都說明見“棺”是好兆頭。雖然這些說法帶有迷信色彩,但也體現了古人的願望和智慧。
傳說棺材的來歷有多種版本,有文字記載的是龐涓謀害孫臏的這件事的一個小插曲。說龐涓和孫臏在鬼谷子處學習兵法之事,後來龐涓下山做了魏國的大將軍,而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就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被挖去膝蓋骨(臏刑)。之後龐涓又欲進一步加害,孫臏裝瘋逃到了魏齊邊界,而魏國的追兵也追到了邊界。危機時刻孫臏來到了一戶人家,請求其把自己設法送入齊地。這家人就把孫臏放在了床頭的睡櫃裡,當作已經死的人,又蓋緊了蓋子,再加綁麻繩,一行百姓就這樣把孫臏送出了魏國。這種抬睡櫃、綁麻繩的方式後來就運用到了喪葬事宜中了,人們就把這過程稱為“送殯”和“出殯”。這個睡櫃就是最初的“棺材”,之所以叫“棺材”是人們希望先輩住在棺材裡面保佑後人升官發財。
棺材,亦稱壽棺、枋、壽枋、老房,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叫法,我們晉南人也把棺材叫做“棺板”或者“木頭”。棺材可以由不同的材料製造,最常見的用木材製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非常珍貴的有水晶棺。
我們晉南的棺材主要以柏木和松木為主,有錢的人家就用柏木做棺材,一般的人家都用松木做棺材,也有少數的貧困家庭用桐木或者楊木做棺材,但沒有人用槐木來做,因為“槐”字右邊有個“鬼”字。但不管用哪種材料做棺材,棺材的兩個檔頭都必須用柏木來做。為什麼必須用柏木來做呢?民間傳說地下有一種小動物叫穿山甲,它專門吃死人的屍體,但是它聞不得柏木散發的味道,只要聞到柏木味道就停止挖土,所以棺材的檔頭都用柏木來做,以此來保護先人的屍骨。
做棺材的板材厚度和片數都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有“真四寸”和“真三寸”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就是厚度是實實在在的四寸和三寸。也有“四寸”和“三寸”的,叫四寸和三寸,但是呢,厚度不夠,其實是“假四寸”和“假三寸”,只是為外風好聽叫四寸和三寸的。在板子的片數上也是有講究的,有“四片瓦”、“六股頭”、“八股頭”和“十二股頭”。片數越少,證明棺材越好,但不管是幾股頭,棺材的底是不能用兩片板子合在一起做的,要麼一片板,要麼三片板。這個是非常講究的,按民間的說法,人不能睡在分開的兩片板子上的,這樣的話,會把人的身體分為兩半,對死去的人不尊重,對後人不吉利。棺材的底和蓋以及兩個幫分別用一塊獨木來做的,這叫四片瓦,是最好的棺材;如果是六股頭,那必須是蓋和底是獨木的,兩個幫分別用兩塊木料拼接;八股頭一般底是獨木的,蓋是三片拼接的,兩個幫是分別是兩片拼接的;十二股頭呢,就是底蓋和兩個幫都分別使用三片板拼接的。
有個成語叫“三長兩短”,這個詞的來歷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關。棺木是由六片(這裡說的六片並不是咱們晉南人說的“六股頭”,而是指棺材的底、蓋、兩個幫以及兩個檔頭。)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沒蓋子的時候棺材正是三塊長板兩塊短板,即“三長兩短”。後來“三長兩短”成了一個成語,指意外的禍事,也是對人的死亡的一種婉轉說法。
傳統的棺材全部都是一頭高一頭低,一頭大一頭小的,那麼棺材為何有這種講究呢?其實這裡面大有玄機。棺材一頭大一頭小,其實這代表著一陽一陰。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陰陽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也是世間萬物的一個概括。因此將死者放在一陰一陽的棺材中,代表著死者在陰陽間,死後也在天地之間。棺材就相當於是死者的房子,很多時候我們稱之為陰宅,棺材一高一低,具有坡度,代表著屋簷,這樣下雨雨水也能順利的流下來。關於棺材一頭大一頭小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如果把棺材做成方的,人睡在裡面就是個“囚”字,不吉利,所以把棺材做成了一頭大一頭小。還有的文章說棺材是由“樹洞”演變而來的,傳說遠古時代人們把樹挖空裝屍體的,樹身就是一頭大一頭小的。
說起棺材的外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設計,在我們萬榮縣榮河一帶,棺材上面是平的,而不是拱形的,且棺材外面一般是不油漆的,至多在外面發一層清漆,讓棺材板的本色裸露在外面,即使有雕刻的浮花,也不塗色,就是要顯示木料的本色美。當然,這樣做的都是比較好的板材“四片瓦”或者是“六股頭”。如果是多股頭的,板子顏色又不正,還有修補的補釘,就需要在外面用膩子粉抹平,然後畫上圖案刷上油漆,這樣既遮醜又好看,真是一舉兩得。圖案多是蓮花和從二十四孝中選出的幾幅圖案,檔頭多數寫的是“福”和“壽”字。縣西的榮河寶鼎一帶的風俗是人歿了只在家中放三天,時間倉促,所以棺材多不油漆,即使油漆也是匆匆忙忙,不及細膩。而榮河以北的地區人歿了,在家裡面要放七天,提前把人封在棺材裡面,才開始細細的繪圖畫線,油漆的非常講究,非常細膩。
其實棺材的顏色是有講究的,並不像咱們村裡人喜愛什麼色塗什麼色。一般情況下都是黃、紅、黑、白、金五種顏色。黃色是木材的原色,一般普通人去世都用原木色;紅色是年過八十的老人才可以使用,也有一些地方特色,專用紅色辦喪事;黑色是為非正常死亡的人準備的,死於刀兵之禍或是自殺、早喪等,黑色也有些許地方特色,有些地區專用黑色棺材;白色是為未出閣的女子或是早年夭折的少年準備的;金色棺材則是專為帝王準備的。這些都是迷信,帶有歧視性的。我覺得不管是什麼人,死了都應該是平等的,所以棺材的顏色應該根據個人的喜好來定。
自古以來,老百姓對棺材是看的很重的,一般人家在老人五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準備棺材,還有更早的。也有的是因為老人身體不好,為了給老人增壽才做棺材的,做出來的棺材叫壽棺。有的人身體素質好,活到了七八十歲才做棺材,這個年齡段做的棺材叫做喜棺。棺材又稱為壽方,放在家中也有增福增壽的寓意,也許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家裡面放一口棺材不吉利又瘮人,但過去的人們卻不這麼認為,大家普遍認為家中備棺再正常不過了。對於老人而言,有一副上好的棺材,乃是人生幸事,活著混所好房子,死後混口好棺材,也不枉為人一場。所以,對於這件事情,每個老人都會非常重視。
其實,古人提前給老人備棺材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民間有句俗語叫“師傅不做倒地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棺材的匠人,不給死去的人做棺材,也就是說,人必須在活著的時候,就找棺材匠定做棺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農村,如果人死了還沒有做棺材,做壽衣,就說明這家人不孝道,忽視天道人倫,被人認為是大不敬,對子孫們是極其不利的,人們會恥笑的,這家人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所以大家就約定俗成,早早給老人備好棺材,以防不測。我覺得給老人早備棺材應該算的上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因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孝道的文明民族。
不僅棺材製作上大有講究,就連棺材的放置其實也是有講究的。自古以來就有“棺不落地”的說法,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放置時棺材不能靠地放,下面要用木凳撐著,理由是棺材落地就算到了安葬地了,你想,誰願意把自己的家當做墓地呢;同時棺材蓋子不能全部合上,要大概留個十公分寬的縫隙,理由是合上了蓋子就意味著裡面已經裝上了屍體,這樣多不吉利呀;做好的棺材裡面要放一堆大卷的木屑,和幾個木製的棺材專用鉚釘,放木屑的說法是,木屑是“材”,諧音同“財”,放木屑是預示後輩發財,還有一種說法是怕蟲子拱棺材,放些木屑的話,蟲子先吃這些木屑,就不拱棺材了,我覺得這種說法還是比較靠譜的;棺材裡面放專制的木鉚釘,它的用途是封棺時釘棺材蓋的。
二是在出殯的過程中,棺材不可以落地,如果落了地,就認為落地點在就是墓地,說明死者已經為自己挑選好了下葬的地方。這也是非常不吉利的。我想應該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人家認為“死者為大”,為了尊重死者,才不讓棺材落地的。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常聽人說,誰誰誰家孩子對老人不孝,在他家過白事的時候沒人去抬棺,大家都故意看他的笑話;誰誰誰家,在村裡不為人,人緣不好,抬棺的人很少,但棺材不能落地,把抬棺的人虧咂啦。也許你會說抬棺的人少,或者是沒人抬棺,自己家的人不能上陣嗎?不行的,抬棺有個講究,就是有直系血緣關係的人是不能抬棺的,至於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我想這也許是專門為懲罰那些不孝道、不為人的人家約定俗成的吧。如果你在村裡面不孝順老人,人緣差,那麼到你家有白事的時候,你等著瞧吧,看笑話的人比比皆是,這就是老天爺對你的懲罰!看來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人都要以孝為本,多做善事,廣積善緣!
還有四個細節,也是四個重要的玄機。第一個就是買的棺材在拉進家門的時候要摔一隻碗,在自己家裡棺材做好之後也要摔一隻碗,這是什麼講究呢?我問了不少人,都說不清楚。有人說是辟邪,因為棺材陰氣太重,會有不祥的東西附在上面,摔只碗就是要嚇走這些野鬼遊魂。這個說法應該是對的。但應該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家裡面一隻碗代表一個人,家裡面放口空棺材多不吉利啊,好像預示著將要死人,摔上只碗就表示已經死了一個人,把棺材佔著了,就不會再有人死去,這樣也就起到了增壽的作用。第二個是一定注意不能用鐵釘來釘棺材蓋的,傳說如果用鐵釘釘死了蓋子,亡靈就不會再託生,這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啊。其實細看棺材的結構,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就是棺材全身上下都沒有一個鐵釘,整體結構為榫卯結構,釘子在風水學中是大凶之物,所以在棺材中,是萬萬不可使用釘子的。第三個是下葬時棺材裡面不能放真錢,不能放真手機,不能放真的娛樂玩具如麻將、象棋、撲克牌,為什麼呢?原因有兩個,一是這些東西在陰間不能用,只能燒紙做的電視、手機、房子、櫃子等供死者使用;二是要切斷死者與陽間的一切聯絡,也就是說陽間用的東西不能讓他用。第四個是封棺時要在棺材裡面死者身上鋪一層帶籽的棉花,農村人叫“籽花”,這個講究應該是預示著後輩子孫滿堂,多子多福吧。
為了節約木材,不浪費耕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有過一次運動,號召農民平墳整地,下葬時不準用棺材,不準留墳頭,不準披麻戴孝。當時每個村裡面只有一副“公棺”,過白事的家裡只需要準備一個棺材底,把屍體放在棺材底上,然後套上村裡面的“公棺”,到了墓地裡,把“公棺”拿掉,用棺材底下葬。這樣做不至於讓屍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損傷死者的尊嚴。但老百姓對這種做法想不通,非常地牴觸,沒有多長時間就夭折了。從長遠來看,從環保的角度來看,國家是應該提倡火葬的,這樣既節約木材又節約土地,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所以我覺得棺材應該是能簡盡簡,不要把它當做活人的臉面來攀比。但幾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棺材的演變不是越來越簡,而是越來越豪華。從體積上來看,比過去大了一倍,從做工上來看,雕刻的越來越精緻,從用料上來看,板子越來越好越來越厚。過去棺材都是人抬著,現在的棺材人根本抬不動,都是用吊車吊上機動車拉到墓地的。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是一個講孝道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廣為流傳。為老人準備棺材,準備好的棺材是孝道的體現,但孝是廣義的,不只是表現在一口棺材上。所以我覺得應該把孝體現在養老敬老方面,在棺材板的製作上,不要攀比,不要浪費,在發揚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基礎上,能夠節約用木材,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蔭,造福人類,造福子孫後代!
作者:劉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