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發展在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藝術,給人帶來的視覺和心靈的雙重衝擊。從西方藝術發展的角度,也是這樣的文化碰撞,最終促成了西方古典藝術的終結和現代藝術的開啟,現代西方藝術並非橫空出世,受當時藝術創作環境的制約,加上花藝的的發展成熟,有著熱烈表現的歐美花藝登峰造極的再現真實的藝術追求。
起源
歐美插花起源於古埃及和古希臘。遠在公元前2500年前,在古埃及滑雪者法老貝尼哈桑的墓壁上就有瓶插睡蓮的壁畫。睡蓮在古埃及被尊為祭祀司育女神的聖花,是幸福、神聖的象徵;是宮廷插花的首選花材,插入花瓶或其他容器中,用作餐桌桌飾或禮品,表示友誼和幸福;也常作喪葬用花,表示死者的哀悼之情。
古希臘人常在落地的大花瓶中插花,用之裝飾結婚的新房,烘托喜慶氣氛;在喜慶的場合也裝飾用鮮花作成的花環不;們還製成花圈,歡迎勝利歸來的戰士;或把花環作為情侶之間互贈的禮品;在古羅馬還慣用薔薇花的花瓣撒在宴會桌上或地板上等。後來,這些插花裝飾的形式,隨著貿易往來、戰爭和文化交流,逐漸從埃及、希臘和羅馬傳到義大利、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
可見,西方插花源於公元2500年前,起源於埃及和希臘,在義大利、荷蘭、英國和法國得到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完整的西方插花藝術。
宗教束縛期
公元初期到中世紀,西方各國先後進入封建社會,各國的文化藝術都為封建教會所壟斷,是文化藝術的低潮時期。封建神學統治了人們的思想,一切文化藝術形式都表現出深厚的宗教色彩。插花也不例外,多以宗教為主題,連花材也賦予了宗教的含意,如百合、鳶尾、雪鍾花象徵聖母瑪麗亞;耬鬥菜象徵聖靈;粉色石竹象徵神的愛等.
當時插花構圖簡單,僅是把一種或數種應時的自然花枝,混合插入容器中,還沒有考慮到造型和色彩的搭配。但是插花的容器種類繁多,有貴重的金、銀質花瓶,也有陶器、玻璃容器;還見使用生活用器具,如壺、罐、碗、碟、酒杯和盤等插花。為插花藝術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封建宗教束縛了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但是扼殺不了人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本性。即使在動亂的年代,義大利、英國的一般家庭中,也多建起小花園,種植許多帶香味的花卉和其他觀賞植物,如香石竹、紫羅蘭、薔薇、桂竹香、香豌豆等,這些花卉用來插花,既美麗又芳香,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能淨化空氣、防止瘟疫;有的還可以用作調料。從此,選用有香味的花卉作為插花的花材就成為英國等國家插花的傳統習慣。
自由發展期
14-16世紀是西歐各國的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逐漸從封建宗教的束縛下解放了出來,使人們開闊了眼界,增強了自信,開發了主觀的能動作用,開始勇於探索和創新,文化藝術快速地發展了起來。
插花藝術也獲得了新生,採用瓶花、籃花、果盤等插花形式,使用花材種類多、數量大、色彩豔麗,洋溢著旺盛的生機和蓬勃的活力。充滿了歡快喜悅的氣氛和對新生活強烈的熱愛之情。
興盛期
到了17世紀,隨著荷蘭、英國航海業的發達,連通世界各地的商業貿易迅猛發展,這大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歐洲從世界各地引入大量的花卉新種,在插花中廣泛應用,插花藝術也日趨普及,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插花豐富了日常生活,增加了自然情趣,作為居家室內的花卉藝術品,十分受人歡迎。此時以插花為主題的繪畫也大量出現了。
在文藝復興以後,西歐各國,尤其是荷蘭、比利時、英國和法國的插花藝術發展很快,插花水平迅速提高,己經不再是簡單隨意的花束形式,在造型、色彩、花材和容器的選擇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構思和創作。
其主要特點是:選用花材種類多、數量大、色彩豐富、形成花朵分佈均勻而較密集的大花束狀插花造型。外形成規則的形狀,如三角形、卵形、槮橢圓形等。著力表現花材群體的色彩美和造型美,十分強調裝飾性和烘托氣氛的效果。初步形成了西方插花的藝術風格,形成了西方大堆頭式插花的雛形。
鼎盛期
18-19世紀,西歐各國資本主義大發展,殖民勢力不斷擴張,經濟發達,文化藝術步入繁榮發展時期。當時使用富於自然情趣的插花美化居室,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生活需要。其時文化藝術主要是為皇室、貴族、富商和紳士們服務的,追求富麗堂皇、精美典雅。為了使插花與雄偉的宮殿在體量上相稱,插花必須大型化,具有造型大、容器大、花材種類多、花材用量大等特點。
創新進展期
當前,西方插花藝術又有了顯著的變化和發展,形式上既有傳統的的大堆頭式插花,又有現代的大堆頭式插花,但更多的是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自由式、組合式、抽象式插花。
花材應用的更加廣泛,常選用一些非植物的材料,如尼龍絲、金屬網、鋁、銅、鐵、塑膠、磚、石等,和鮮花一起構成插花作品,更富於表現力與裝飾性。形成了西方現代式插花。另外一個重大的新進展是架構式和非架構式現代花藝設計的興起。再一個進展是插花向商業化發展,室外大型花藝、舞臺花卉裝飾和大型櫥窗花藝等甚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