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長津湖》的你也許久久無法平靜
此刻,小科想帶你回顧華中科技大學
同濟醫學院及附屬同濟醫院一卷珍藏的檔案
1951年1月到1952年3月
在支援抗美援朝、救治負傷志願軍戰士時
手術人數第一
教學時數第一
專題學術報告次數第一
編寫戰地醫學教材門類最多
請記住,創造這些記錄的是他們
——同濟志願手術大隊
與《長津湖》英雄一樣讓人敬仰
上海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總隊第一大隊合影留念
1950年12月15日,上海市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員會成立,號召各醫學院校、醫療單位組織抗美援朝志願手術隊奔赴前線,救治傷員。同濟大學醫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當時尚稱中美醫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很快組織起一支獨立建制的抗美援朝志願手術隊, 被命名為上海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總隊第一大隊,8個月後又派出第二支,命名為第六大隊。
據上海檔案館提供的史料記載,兩隊有隊員155人,有75人立功。醫療隊中知名專家教授數量居各隊之首。以一家醫院之力,成建制組成手術大隊,這在抗美援朝非軍隊醫院中是僅見的。
手術隊勝利歸來,執旗者為童爾昌、中列四為金士翱、左列一為夏穗生。
報名出征
1951年初,上海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員會部署成立醫療手術隊。這一訊息透過各種渠道在醫院傳遞,不少醫生、護士自願報名參加手術隊。
歡送大會現場
林竟成被任命為上海志願手術總隊副總隊長兼一大隊大隊長。剛做完腰脊椎吻合手術,身上還穿著重重的石膏背心的他在動員會上動情地說:“抗日戰爭時期,我從事了8年戰地醫療工作,常常抱憾,未能為中國最優秀的兒女、 為人民解放軍傷病員盡過力,這心情是別人難以理解的,現在有機會彌補這個缺憾了,我志願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去完成我們神聖的任務。”
外科學教授裘法祖經歷過二戰硝煙, 1946年帶著德國妻子和3個兒女回母校任教。他開始顧慮重重:若在槍林彈雨中犧牲了,丟下德國妻子和3個孩子怎麼辦?但他明白,戰場上正需要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妻子深明大義,堅決支援丈夫參加醫療隊。當裘法祖的名字出現在醫院的大紅喜報上時,醫院的內、外科醫生蜂擁般地報名了。
醫療隊員陳夏豐、童爾昌、段生福、夏穗生志願表
長春醫科大學校刊相關報道
醫務工作者出征
一時間,夫妻同報名、父女同出征頻傳佳話。很快,自願報名人數超過 300 人,113 人被批准出征,於1951年1月26日離滬北上。8個月後,又一支以42名師生組成的手術大隊再次出發。
一心赴救
上海醫療總隊多是醫術精湛的專家,為保護國家衛生科技人才,經上級批准,不開赴朝鮮前線,在邊境救治傷員並培養醫學人才。
在東北的部分教授,左起陶桓樂、裘法祖、林竟成、陳炎盤、吉民生、汪力。
當年擔任志願手術大隊顧問的裘法祖教授在自傳體回憶錄《寫我自己》中寫道:“每週有大批傷員到達,我們連夜接待進行治療。其間,我們還擔任(長春)軍醫大學青年醫生的教學工作,上課、作報告。”
為傷員手術
醫療隊工作條件與上海相比顯得十分艱苦。儘管隊員們出發時從上海調配了大批優質手術器械,裝箱運來一百多個手術器械包,然而藥品缺乏,全院只有300 支青黴素的配額,經過院長批准才能使用。
志願軍傷員一批批送到這裡,手術一臺接著一臺。裘法祖、張滌生及王飛鵬、耿兆麟、劉春生、戴植本這些日後成為我國外科界翹楚的醫生,日以繼夜地忙著做手術。外科醫生金士翱負責組建專門的“麻醉小組”,他和另一位外科醫生,有時一天負責二十多臺手術的麻醉工作,日夜值班,廢寢忘食,保證了麻醉質量。
趙華月參加抗美援朝
胡玉明在前線
參加抗美援朝的女醫務人員
護士除了完成治療任務,還要承擔為傷員洗澡、洗衣等生活照料。“一切為了傷病員”成為每個醫療隊員的自覺行動,“一心赴救,為支援抗美援朝建功立勳” 的熱潮在全隊興起。
為了使大量燒傷、凍傷官兵能夠得到集中醫治,在頜面外科專家張滌生建議下, “凍燒傷治療中心”建立,這也是當時中國第一個整形外科治療中心,後改建為志願軍後勤部頜面外科治療中心。著名骨科專家屠開元教授幫助長春軍醫大學(後為白求恩醫科大學)建立骨庫,使諸多骨傷志願軍戰士避免了傷殘。醫療、護理、教學、管理都圍繞著志願軍傷員的救治緊張而有秩序的進行著。一批當時領先的腹部外科、骨科、胸外科技術,如戰傷假關節治療、脊椎融合手術在這裡開展起來了。
據上海檔案館儲存的資料統計, 兩個大隊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手術2239 人次,教學8843小時,專題學術報告88 次,編寫戰地教材涵蓋耳鼻喉科、眼科、矯形外科、腹部外科、X光及石膏繃帶等多個學科,均為各隊之首。
功臣伉儷
戴植本是手術大隊的外科醫生,何繡章是外科護士,當年他們同時踏上了北上抗美援朝的列車並安排在一個小隊,共同的使命,相互的關愛,讓兩顆年輕的心慢慢靠近了。正當他們憧憬著完成醫療隊任務回上海的時候,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決定抽調一批年輕醫生進行野戰外科集訓,培訓一批戰地醫生。戴植本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何繡章積極支援他。
1951年9月,戴植本進入志願軍野戰外科訓練班,3個月後赴朝任醫生兼任軍衛生隊教員。他後來曾提到過消滅南朝鮮偽首都第一師(白虎團)的那次戰鬥,那也是結束朝鮮戰爭的最後一仗。天上下著大雨,炮彈密密麻麻地傾瀉著,天空被染紅了,炸彈常常在耳邊呼嘯而過。戴植本淡然地說,類似的經歷不知多少次,常常是飛機在頭頂盤旋,炮彈從眼前飛過,一次竟有兩枚重達500磅的航空炸彈落在身邊,幸而沒有爆炸,事後大家還和炸彈合影。
朝鮮戰爭停戰後,戴植本戴著朝鮮政府授予他的一枚軍功章回到學校,迎接他的有領導、有師長,還有愛情。著名婦產科專家、醫院抗美援朝委員會副主任金問淇教授親自為這對功臣主持婚禮。
歲月留痕
贈藏多年的勳帶、獎狀、紀念冊
帶著歲月的痕跡
帶著當年的記憶
提醒著我們
曾經有這麼一群人
用自己的所學所長
在祖國需要的關鍵時刻
挺身而出
這,就是英雄!
縱然歲月改變山河,沖淡記憶
那些為祖國和人民奮不顧身的先輩
仍將永載史冊
此刻,讓我們致敬英雄
致敬那些站在英雄身後的人
來源 華中科技大學
編輯:黃品超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