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中國向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提出,要求把香港和澳門從殖民地地區名單中刪除。黃華,曾用名王汝梅,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是當時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這本《親歷與見聞——黃華回憶錄》就介紹了當時的情況。他在書中寫到:1972年3月8日,我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的名義致函反殖特委會主席薩•薩利姆,莊嚴地指出:“眾所周知,香港、澳門是屬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結果。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佔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所謂殖民地範疇,因此不應列入反殖宣言中適用的殖民地地區的名單之內。對香港和澳門問題,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用適當方式加以解決。
這一下,英國方面可炸開了鍋。那麼,對於中國政府的主動出擊,英國會有怎樣的回應?英方政界很多人希望由外交部出面反對中國的立場,進而提出英國一貫堅持的另一種觀點,即香港是一個直轄殖民地,是英國透過130年前的條約獲得的屬地,新界也是英國透過日後的協定獲得的,租約到期後需要舉行進一步談判。然而,當時的首相希思和外交大臣霍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英國方面不僅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還缺席了此時會議。1972年11月,在英國缺席的情況下,聯合國大會以99票對5票的壓倒多數通過了相應決議,批准了在中國建議基礎上而形成的非殖化特別委員會的報告,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了香港和澳門。香港和澳門從殖民地名單中的刪除,標誌著從國際法律上確認了中國對港澳地區的主權,為他們的迴歸打下了第一塊基石。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後的中英之間關係非但沒有遭到破壞,反而更進了一步。
1972年3月13日,中英兩國在北京發表聯合公報,決定從即日起將雙方派駐對方的外交代表由代辦升格為大使,並在倫敦和北京建立大使館。英國決定自本日起撤銷其在臺灣的官方代表機構,5方一致同意奉行“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中英建交是雙方20年談判的頂峰,再加上英國預設把香港從殖民地地區名單中除去,無不表明英國方面對香港問題的態度。那麼,到底是誰讓英國政府在對香港的問題上發生轉變了呢?他就是時任英國首相的希思。
愛德華·希思,1965年至1975年出任保守黨領袖,並在1970年至1974年間出任第67任英國首相。希思有著很深的中國情結,十分欣賞中國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藝術。27年之間,他訪問了中國26次,與中國領導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便意識到中國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大國,英國應該與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建立關係。要維持自己在香港的統治利益,就必須儘可能使中英關係保持積極狀態。終於,在他的促成下,1972年3月4日,中英兩國就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的內容和措辭達成一致。
事情都朝著順利的方向在發展。可理想與現實往往有很大差距,這件事情就從英國首相希思的訪華開始又有了新的變化。1974年5月25日,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在周總理和鄧小平的陪同下,來到中南海毛主席的書房。
兩天後,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和鄧小平依次同希思進行了會談。在這次會談中毛主席對希思說,我們之間就剩下一個香港問題了,現在也不談。接著問周恩來還有多少年,周恩來回答說,是1898年租給他們的,租期99年,到1997年期滿,距現在還有23年掛零。.主席感慨地說,我是等不到了,周恩來說我也肯定見馬克思去了。毛澤東指指坐在一邊的鄧小平接著說,這是年輕人的事,由他們去解決吧。
隨著周總理和毛主席的先後逝世,解決香港問題的重擔落到了鄧小平的身上。那麼,經歷了“三起三落”,有著強烈務實精神的鄧小平將會怎樣繼承和發展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思路?
欲知更多,關注“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明天繼續講述香港迴歸幕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