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回顧那場讓人嘆息的戰役,或許我們會消除一些誤解。潼關之敗的鍋,甩給唐玄宗一個人,是不合理的。
安祿山在起兵之初,事發突然,承平日久的大唐一片混亂,一觸即潰,丟掉了大片河山。唐軍退守潼關後,安祿山直取長安的勢頭暫時平穩了下來,大唐看起來是得到了喘息之機。
與此同時,河北戰場,安祿山的老巢受到了郭子儀、李光弼的威脅,李光弼切斷了范陽和洛陽之間的聯絡,安祿山叛軍人心惶惶。
就在大唐已經掌握主動權時,唐玄宗作死,聽信楊國忠關於安祿山兵少的謠言,逼迫逼哥舒翰出戰,結果,出征的唐軍全軍覆沒,大唐也丟失長安,遺恨無窮。
傳統說法難以解答的三個疑點1、為什麼唐玄宗不聽郭、李、哥三位百戰名將的建議,聽信楊國忠一面之辭?玄宗皇帝晚年怠惰了,難道智商也出了問題嗎?
2、唐玄宗得知陝州只有安祿山殘兵數千。為什麼要讓潼關二十萬大軍全體出動?
3、潼關軍20萬,而且擁有隴右、河西老兵,哥舒翰又是名將,出去打怎麼馬上全軍覆沒?
潼關雖安,大唐命脈卻岌岌可危當安祿山頓兵潼關,而河北方面老巢不穩時,安祿山確實很困難,他大罵勸他造反的謀士,是有原因的。他此時有難處!
可是,此時的大唐的局勢也有很大的隱患。
眾所周知,長安的糧食、財賦多來自於江淮。自從陳留、洛陽淪陷後,透過大渡河、汴水運輸的傳統路線已經無法使用。此時,江淮財賦只能透過漢水運到鳳翔,再補給關中。
因此,南線,安祿山兵峰指向兩處。一處攻雍丘、睢陽,準備下江淮,直接斷了你大唐的命根子;一處攻略南陽,下襄陽,橫斷漢水,切斷大唐最後的命脈。
這兩處大唐一處有失,即使潼關穩如泰山,也毫無意義!
命脈危機安祿山攻略南線,遇到了意料之外的猛人。
一個是張巡,這個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哥們死守孤城雍丘、睢陽,把叛軍屏障在江淮之外;一個是魯炅,這哥們在率五萬子弟兵和叛軍死纏爛打,守護南陽。
可是,大唐的安全不能總靠奇蹟吃飯!
五月(潼關之戰前一月),南陽方面出了問題。叛軍大敗魯炅,並開始圍攻南陽。
大唐意識到危機,派遣了虢王巨統一指揮襄陽、嶺南、河南等地,帶兵出武關救援。叛軍見唐軍援軍勢頭猛,撤圍而去。
可是,唐軍援軍卻沒有在南陽停留,而是進入彭城,試圖先解張巡方面的困難。
顯然,此時的大唐,已經沒有能力同時解除兩個方面的危機了。但是,另一方面,兩個地方,大唐哪個都丟不起!
此時的潼關,哥舒翰率領的是一只經過“多次臨時拼湊”組合起來的雜軍。其中,有隴右、河西來的邊兵(這些人有戰鬥力),隴右、河西地區的番兵,關中地區臨時招募的兵馬,以及封常清留下的部隊。
可以說,這樣的部隊成分複雜、戰鬥力參差不齊,要整合到一起是很困難的。
遺憾的是,哥舒翰此時是個老病人了,不要說整合軍隊,就是日常的管理都無法進行。他委託行軍司馬田良丘代管,但老田也不敢自專(不是不敢,誰服你?),就讓王思禮負責管理騎兵、李承光負責管理步兵。
但王思禮和李承光相互不服,彼此爭執不下。他們的部下也都跟著互相不合,彼此不信。
軍隊號令不一,何以作戰?
已成定時炸彈的哥舒翰軍安祿山造反後,朝廷對將軍們都多少有猜忌。
可是,哥舒翰的處理不當,卻加深了朝廷的不安全感。
他藉機除掉了自己的私仇:安思順。
這個報私仇的舉動,驚醒了唐玄宗和楊國忠:哥舒翰,也是胡人和突厥人的後人!
隨後是和楊國忠動手。
王思禮建議哥舒翰藉機除掉楊國忠。被哥舒翰拒絕。楊國忠聽說後,十分害怕,招募了幾千人保護自己,又讓心腹杜乾運統領一萬軍隊屯兵灞上。
哥舒翰很乾脆,上奏朝廷,申請把灞上的軍隊歸自己指揮,又藉機殺掉了杜乾運!
安祿山打出清君側的大旗,要殺楊國忠是有道理的。天下要殺楊國忠者很多,甚至是普遍的軍心。要不然,後來到了馬嵬坡,大唐士兵依然人聲鼎沸要殺了楊國忠。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駐守潼關幾個月的哥舒翰軍,此時是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事情來!
潼關出擊,不是中了什麼反間計史載,唐玄宗、楊國忠相信陝州只有幾千老弱兵,因此要哥舒翰出兵。
可是,消滅幾千老弱兵,需要二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嗎?而且,黃河上還滿是運糧船。顯然,大軍這次出擊的目的,是進行戰略反攻。
外部目的 ,是主動出擊,順利地話收復長安,退而求其次,吸引南線叛軍回援,穩定局面!內部目的,是要潼關軍儘快出擊,不要留在關中勾心鬥角了!
被忽略的關鍵點:這支軍隊已經得到了隴右、河西軍的加入,戰力已經強大。此前,唐玄宗曾經想率領這支軍隊親征,被高力士制止!
顯然,唐玄宗是早就等著邊兵加入後發起反攻!不是中了什麼反間計!
二十萬大軍出擊,歷史上全軍覆沒的案例不多!沒有人會想到全軍覆沒!
大哭而出的記載有些蹊蹺唐朝廷開始要求潼關出擊,史載哥舒翰大哭出徵,令人同情不已!
很蹊蹺!
首先,你帶二十萬大軍出征,即使不能戰而勝之,連像高仙芝、封常清帶的新兵蛋子一樣敗回潼關都做不到嗎?在保住大局的情況下,打個沒把握的仗,對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不足為奇,何必大哭?
其次,即使你覺得凶多吉少,你作為主帥,大哭而出是什麼意思?軍心不就散了嗎?
此時的哥舒翰,已不是哥舒夜帶刀時的哥舒了。因此,我以為這段記載有些可疑,而如果史書所言屬實,哥舒翰此時已不適合為主帥了。
蹊蹺的全軍覆沒自潼關出擊後,哥舒翰軍的敗退,記載得也十分蹊蹺。
進攻時,王思禮率領五萬前軍居前,龐忠率十萬人緊隨其後。哥舒翰自己率三萬人在黃河以北指揮及策應。
唐軍連續擊敗叛軍,不斷笑話叛軍不會打仗,“不知不覺”被吸引到了隘地。叛軍從高處滾石頭砸人,唐軍損失慘重。隨後,唐軍以氈車在前面開路,試圖繼續前進。叛軍把幾十輛放火的車推下,火燒氈車,煙霧瀰漫。唐軍看不清叛軍所在,就在煙霧中胡亂射擊,直到夜晚箭矢射盡,才發現中計!
此時,叛軍的精銳騎兵又繞道唐軍陣後,唐軍前後受敵,全軍大亂!在黃河北岸的哥舒翰軍也迅速潰散!
哥舒翰率幾千人回到潼關!後被人出賣被俘!
三個疑點:1、主帥哥舒翰、前軍王思禮都和吐蕃打了幾十年仗了,都不缺乏山地戰經驗!怎麼就鑽進這麼大的伏擊圈了?
王忠嗣、哥舒翰,都有搜尋伏兵殺之的記錄。如果只是幾千人規模的伏擊戰,有可能“一時大意”,不小心鑽進伏擊圈。
可是,能裝進幾十萬大軍的伏擊陣地,讓唐軍傻不拉幾地鑽進去。古今中外戰史上,有過這樣的伏擊戰嗎?
而且,唐軍居然能傻不拉幾地射箭一直射到天黑,這也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難道唐軍前線將領來透過敵軍還擊力度判斷敵軍規模的基本素養都沒有嗎?
2、為什麼對騎兵襲擊沒有預防?
安祿山軍騎兵來襲擊後軍,走的可不是什麼“間道”!而只是繞山從另外一條大路殺出來的!
安祿山軍騎兵強大是誰都知道的。既然哥舒翰早就認定安祿山是以“羸兵誘我”,那怎麼會對騎兵襲擊不做基本的預防呢?既不控制附近可能的襲擊道路,也不做預防,被這種簡單、明顯的套路打得一片大亂!
3、哥舒翰親自率領的三萬軍怎麼就潰散了!
唐軍的前後軍,臨近黃河,遭到夾擊,一團大亂,可以理解!當年在彭城,項羽就這樣讓濉水為之不流。
可是,哥舒翰親自率領的三萬軍,怎麼也潰散了呢?
他們在黃河以北,除了助威,也應該是一支預備隊。即使不救應,也絕不應該潰散!
可是,他們卻在沒有受到直接攻擊的情況下,直接散了!
全軍覆沒,哥舒翰負主要責任哥舒翰軍戰鬥力不足,不是理由!
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召朔方、隴右、河西各鎮,除留足防禦要點外,大部由節度使親自率領,二十日內報到!
其中,朔方軍在郭子儀的率領下在河北戰場打得風生水起。
而隴右、河西軍此時正在哥舒翰軍中。這支軍隊戰鬥力並不弱!
哥舒翰所率的軍隊成分複雜,都不應該是此戰打敗的關鍵!
他接手這支軍隊已經長達半年時間!假如只是簡單的磨合問題,這半年時間,足以磨鍊成軍了!
可是,此戰中,哥舒翰的軍隊似乎基本的指揮、組織都沒有,完全就是“烏合之眾”!
這樣的奇葩表現,戰場指揮官難辭其咎!
唐玄宗的失誤,並不單純在下令哥舒翰出擊,畢竟:二十萬大軍幾天時間就全軍覆沒,出乎任何人的預料!
他的失誤,在於想當然!想當然地以為安祿山不會造反;想當然地殺掉高仙芝、封常清,結果軍心散亂;又想當然地以為自己都說自己病重的哥舒翰足以整合好雜軍!
人在自滿時,最容易想當然!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