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河北省雞澤縣中風正村,村民們正聚在一起祭祖,然而仔細一聽,這群人中竟然還有幾個人在說韓語!這是怎麼回事呢?一群韓國人為什麼跑到中國來祭拜祖先呢?
原來,這些人都是風正田氏的後人,只不過其中一支的祖先田好謙三百多年前流落到了朝鮮,因戰亂失去訊息,但他的後代仍記掛著祖訓,如今回國認祖歸宗。
而這群人雖然語言不通,臉上的激動卻顯而易見,是啊!他們有著相同的祖先,相同的根,如今終於團圓,怎麼能不激動呢?
那麼田好謙是如何流落到朝鮮的呢?歷經三百多年,他的後代又為什麼依舊執著於認祖歸宗?
躲避戰亂,逃亡海外
田好謙1610年出生於廣平府風正村,正是如今的河北邯鄲,他是田氏家族第九代傳人,自田好謙往上數三代,均在朝為官,因此他家中條件優渥。
田好謙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但熟讀四書五經,還精通琴棋書畫,因為家中有長輩擔任兵部尚書,所以田好謙在家人的授意下學了很多兵法,雖然沒有親身實踐過,但是田好謙有著真才實學,很快就在當地有了才子之名,經常出沒於各種達官貴人的宴會,因此,很多人十分羨慕他,但也有人因此而嫉妒他。
田好謙的鄰居董士元正是其中一位,因為家中條件不好,董士元看著意氣風發的田好謙尤為嫉妒——憑什麼他田好謙能夠衣食無憂,而我卻食不果腹?
終於有一天,董士元趁著月黑風高翻進了田好謙的家中,準備盜取一些錢財,卻被聰明的田好謙發現了,並派出家丁捉拿董士元,明朝時期,刑罰非常嚴苛,怕得董士元四處躲藏,拼了命的躲避田好謙的追蹤,可總是被田好謙找到蛛絲馬跡。
沒有辦法,無路可逃的董士元正好遇到軍隊在招兵買馬,於是被逼無奈選擇參軍。
明朝末年,國家局勢非常混亂,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很多人將此事歸結於皇帝,所以各地紛紛組建起義軍,想要推翻明朝的統治。
董士元加入起義軍後,四處征戰,因為其悍不畏死,作戰勇猛,受到了起義軍首領的重視,很快升任參將,這時的董士元也終於有勇氣和田好謙聯絡,並償還了曾經偷盜的財物。
田好謙也是一個大度之人,看到董士元如此真誠,便原諒了他,兩人自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雖然田好謙的很多長輩都是朝廷中的大官,但田好謙卻對做官不感興趣,而是喜歡經商,對於生財之道也很是擅長,因為學識淵博,而且為人處事滴水不漏,田好謙受到了很多人的信任,他的生意也做的風生水起,家產更是積累了不少,很快就成為了聞名於世的商人,生意還做到了朝鮮。
可是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1637年,因為有一筆賬遲遲未能收回,眼看自己的資金不夠,無法開展後面的生意,田好謙只能隻身上路到東北要賬,可是剛剛走到長城關外時,正好遇到了清兵入關,一路橫行霸道,看著清軍毫不留情的見人就殺。
田好謙只能拼命地逃竄,由於體力不濟,田好謙還是被抓住了,清兵看他有些才華,沒有第一時間殺掉他,而是帶著田好謙向京城方向進發。
半路上,田好謙找到了一個機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騙過了清軍的看守,終於逃了出來。
逃出來之後,田好謙本想回家,可是半路上就再次遇到了清軍,看著被清軍踐踏的土地和屍體,田好謙明白,家可能回不去了,就算回去也是死。
為了逃避清軍的追殺,田好謙找到了董士元,加入了他的軍隊,再次見到田好謙的董士元非常開心,他很清楚田好謙的才華,兩人相談盛歡。
在田好謙的幫助下,董士元成功的打了幾場勝仗,聲望一度極高,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而董士元看著這麼多人稱讚自己,開始有些飄飄然。
在此之後,董士元率領軍隊,與敵軍進行過多次交鋒,都以勝利結束,熟讀兵書的田好謙發現這幾次的勝利都太容易了,非常奇怪,於是就提醒董士元這很有可能是敵軍設下的陷阱,要他小心應對。
可是獲得了幾場連勝的董士元已經聽不進田好謙的話了,他憑藉著自己的主觀臆斷,率領軍隊向敵軍發起了衝鋒,果然不出所料,敵軍在暗處埋伏了眾多士兵,先前的失敗都是敵軍將領的計策,在戰鬥中,董士元被埋伏計程車兵擊中摔下了戰馬。
這一場戰爭,董士元慘敗,由於正面消耗了大量兵力,後方的大本營變得極為空虛,很快就被敵軍佔領,至此,董士元的軍隊徹底潰敗。
看著董士元被敵軍俘虜,而其餘地方正在被清軍清剿,為了活命,田好謙只能一路北上,最後逃到了朝鮮的一個小島上。
身在異國他鄉,田好謙只感覺滿心的悲涼,雖然沒有了殺身之禍,可是在這個陌生的地方,田好謙卻沒有感覺到半點兒心安。
清兵入關,四處燒殺搶掠,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惶惶不可終日,人們都背井離鄉,為了混口飯吃,很多人都加入了軍隊,田好謙也不例外。
可是對於朝鮮軍隊的人來說,田好謙這些人就是難民,面對危險和飢餓時,他們甚至連人都算不上,讓他們加入了軍隊也只是當一群炮灰。
才華出眾,倍受青睞
面對朝鮮人的嘲諷和侮辱,田好謙卻有一身傲骨,一次朝鮮軍人為了看難民出醜,就把食物都扔在了地上,一群難民像瘋了一樣向食物撲了過去,趴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朝鮮軍人看到後放聲大笑。
可是一抬頭,卻看到衣著破爛,面容憔悴的田好謙搖搖晃晃的站在那裡,並沒有如其他人一般爭搶食物,這讓朝鮮軍人感到生氣和好奇,生氣是因為田好謙的沉穩讓他的計謀沒有得逞,而好奇卻是因為田好謙已經餓的站不穩了,但卻沒有去搶。
於是就問他說:“你不餓嗎?為什麼不去搶這地上的食物?吃了你就可以活著。”
田好謙抬頭看了這個士兵一眼,直了直身子說道:“我是中國人,自然要有大國的傲骨,就算死也不能失去做人的氣節,如果因為飢餓就如牲畜一般在地上搶奪食物,豈不是因小失大?”
雖然餓到體力不支,但是田好謙的每個字都斬釘截鐵,不凡的談吐和愛國之情,讓周圍的朝鮮士兵都十分欽佩,紛紛讚歎。
他們迅速地進屋盛了一碗飯遞給了田好謙,並讓他坐著吃飯。
吃飽後,田好謙被士兵帶到了將軍的住處,田好謙和將軍談論了許久,將軍被田好謙的學識所震驚,覺得他非同一般,於是就對田好謙說:“你是個人才,加入我的軍隊,為我做事,我保你榮華富貴。”
聽了將軍的話,田好謙不為所動,作為大明的子民,他自然知道大明曾經的強大,就算如今走到了末期,也不是一個小國能夠比擬的,因此,田好謙當然有自己的傲氣,豈會為一個彈丸小國做事?
於是他拒絕了將軍的邀請,可是看著田好謙這樣一個人才,將軍還是不捨得放棄,於是就轉為邀請田好謙去自己的府上做客,田好謙本想拒絕,但是將軍說:“我不會逼先生做不想做的事情,但是希望你能給我一個面子,只是去我的府中做客,不需要做其他的事情。”
看著將軍真摯的神情,田好謙不好再拒絕,於是就跟著將軍回到了將軍府。
田好謙在將軍府的日子很是愜意,每日讀讀書,遛遛彎,好不快活,而且將軍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田好謙到了將軍府這麼久,將軍不但沒有打擾,甚至要求下人除了必要的事情,也不許去打擾他,這讓田好謙對於將軍有了很好的感觀。
按照田好謙的想法,等國內稍微平穩一些了,他就回國,回家鄉。
直到有一次,將軍在作戰時遇到了困難,損失慘重,自己也身負重傷,田好謙看不下去,就為將軍獻了幾條計謀,將軍養好傷後,根據田好謙告知的方法,果然大敗敵軍,此後,田好謙的地位一升再升,成為了將軍最信任的人。
雖然將軍對田好謙非常好,給予了他最大程度上的自由,但是身處異國他鄉,不論將軍給他的官職有多高,財富有多重,田好謙都覺得是寄人籬下,這裡始終不是自己的家鄉。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到心心念唸的祖國,找到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所以經常向將軍提起想要回家的請求。
可是上天總是和田好謙開玩笑,就在將軍同意田好謙回家的請求,並且派遣士兵護送他回家時,將軍的一個手下叛變了,起兵造反。
由於事情來的猝不及防,將軍應對起來很是吃力,為了報答將軍的恩情,田好謙親自帶兵前去平定叛亂,在田好謙的英明指揮下,叛軍很快就潰不成軍,丟盔棄甲,而田好謙帶兵大勝而歸,將軍的危機也解除了。
看著領兵得勝而歸的田好謙,將軍大喜過望,他拒絕了田好謙回家的請求,對他說:“先生是有真才實學的,你有這樣的能力,實在是國家之幸,我帶你去見一個人,如果那個人讓你離去,我自然會備好錢糧送你回家。”
讓田好謙萬萬沒想到的是,將軍帶他去見的人,竟然是高麗國的國王。
將軍將田好謙介紹給了高麗國的國王,國王聽了將軍對田好謙的介紹後,也十分好奇和欣喜,要求田好謙留下來報效國家,並許給田好謙高官厚祿,田好謙回家的計劃也因此擱淺。
成為了高麗國的官員後,憑藉著自己出眾的能力,田好謙很快就站穩了腳跟,再也不需要為生活所奔波,可是在他的內心深處,無法回到家鄉始終是他的遺憾。
思鄉之情日漸強烈
在朝廷任職的田好謙展露出了自己優秀的能力,很快就受到了國王的重視,職位更是不斷的晉升。
不久後,田好謙就在本地娶妻生子,可以說是人生贏家,但是對於田好謙來說,他寧願回國當一個普通人,但這樣的希望已經成為了泡影,他只能時常面對祖國的方向,不斷的唉聲嘆氣,他知道,自己這輩子回不去了。
田好謙總是對兒子說,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根在中國,你一定要牢記在心裡。
時光飛逝,田好謙已經離開祖國數十年之久,他還是會在無事的時候對著祖國的方向嘆息,他的孫子問他,爺爺為什麼要嘆氣啊,田好謙摸著孫子的頭,指著祖國的方向說:“那裡,是爺爺的家,也是你們的家,我們是中國人,你們要永遠記住自己的身份,爺爺的家鄉在廣平府風正村,以後有機會的話,你們一定要回去認祖歸宗,如果你們也回不去,一定要將這件事講給你們的子孫,讓他們完成。”
除了對孫子的告誡,田好謙一直都保持了中國的傳統生活方式,每年中秋佳節,田好謙都會帶著子孫走到海邊,對著祖國的方向進行祭祖儀式,每當此時,田好謙都會許下願望,希望後代子孫能夠回到祖國,回到家鄉。
田好謙的子孫看他這麼難過,於是就根據田好謙的回憶,特意為他建造了一個村子 ,這個村子與田好謙記憶中的家鄉一模一樣,就連家族祖廟前的一顆老槐樹,子孫們都想盡辦法種植了一顆,每次田好謙思念家鄉的時候,子孫就會推著他前往祖廟。
可是假的畢竟是假的,年邁的田好謙雖然有時會有一些恍惚,但是卻很快反應過來,每次都以淚洗面,最後竟然雙眼失明,據大夫說,田好謙是因為悲傷多度,加上經常流淚,導致的雙眼失明。1687年,田好謙帶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遺憾地離開了人世,當年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逃難到了這個陌生的國度,竟再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祖國。
不忘祖訓,迴歸族譜
田好謙死後,他的子孫不斷的尋找回國的機會,也正是他們這樣一代代的傳承,才使得田氏一族從未忘記田好謙的話,“我們是中國人,留著中國人的血液,一定要回到祖國,認祖歸宗。”
1706年,機會來了,高麗國按以往照慣例向清朝進貢,選擇了田氏一族的田會一前往,經過一路跋涉,田會一來到了北京紫禁城,進貢完成後,田會一四處向人打聽是否有來自廣平府的人,想要讓他幫忙聯絡自己的家族。功夫不負有心人,田會一終於打聽到了一位叫田思齊的舉人來自廣平府,細細詢問之下,兩人竟然還是同宗,血脈相連。
這個訊息讓田會一大喜過望,急忙想要見到田思齊,可是卻被告知田思齊有事回鄉了。田會一因為還要回去覆命,無法久留,所以留下了一封書信和一張田好謙的畫像,信中詳細的說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父親田好謙的事蹟。
田思齊回來後,看到了田會一留下的書信,十分欣喜,趕忙回家向族中長輩求證,看著田好謙的畫像,長輩一眼就認出了這是當年家裡極為優秀的小少爺,他們激動的詢問田好謙在哪裡,得知田好謙已經逝去的訊息後,眾人都十分難過。
而田會一的出現,也讓田好謙這一脈重新出現在了家族的族譜之上。
身處兩地,感情不變
因為多年在高麗生活,田氏後人很多都不會說中文,田會一的兒子田時雨為了不讓後代子孫忘記自己的身份,特意將祖訓記錄了下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根在廣平府。
在高麗生活的田氏族人去世後,都會用中文和韓文在墓碑上刻下“廣平府田氏”的字樣,為的就是不讓後代忘了自己的根在哪裡。
田會一留下書信後,兩地田氏就開始有了聯絡,雖然不能見面,但是不論距離有多遠,他們之間的親情從來沒有改變。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軍侵略的腳步踏入了中華大地,四處燒殺搶掠,還在東南亞各地都掀起了戰火,遠在朝鮮的田氏族人也沒有能夠倖免於難,於是寫信希望能夠回家鄉生活。
可是當時的中國同樣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內的田氏族人損失慘重,於是就讓村裡的人回覆他們不要回國,這裡更加危險,可是戰爭一日比一日慘烈,局勢也一天比一天混亂,最終也不知道信有沒有送到朝鮮。
血脈相連,認祖歸宗
戰爭阻絕了田氏族人的聯絡,但邁入新世紀,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又成功地讓韓國田氏族人尋到了根。
2004年,韓國田氏後人田文俊借用現代化的工具,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聯絡到了風正村的親人,兩地的田氏族人都非常興奮和開心,經過細緻的辨認後,確定了田文俊的身份,一個月後,田文俊帶著後輩來到了風正村,經過了數百年的努力,田好謙的後人終於回到了祖國。
風正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看著眼前說著韓國話的族人,沒有人感到陌生,有的只是那濃濃的血脈親情,為了這一天,他們等待了三百多年,這一刻,所有人的眼眶都溼潤了。
從那以後,韓國的田氏族人每年都會風塵僕僕地回到風正村,祭拜他們的祖先,而他們在韓國祭拜田好謙的時候,終於能夠直起身子對他說:“我們做到了,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根!”如果田好謙知道他的子孫回家了,一定會非常開心。
沒能回到祖國,這是田好謙一輩子的遺憾,從他離開家鄉開始,這種思念就從未斷絕,在他記憶的長河中烙下了印記,最終傳承下來,他的後代子孫從未忘記過自己的身份,從未停止過尋根問祖,最終,他們終於做到了。
如今,韓國田氏後人差不多有200餘人,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分佈在韓國各個領域,很多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雖然職業不同,但是他們有著同一種信念,那就是自己的根在中國,在風正村!他們與風正村的族人一直保持著聯絡,在濃濃的血脈連結中,相互依賴,相互扶持。
流落海外三百多年的田氏族人,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鄉,找到了自己的根,完成了祖先的遺願。的確,中國人有著極其濃厚的思鄉情結,不管走到哪裡,都不能允許自己忘記祖先、國家和民族,時代不斷的變換,但不變的是身上的血脈,人生的道路顛沛流離,只有記住自己的根,才能心有所屬,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