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虜將軍,這是一個始於漢朝時期的武將官職,屬於雜號將軍的範圍。到了三國時期,因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重號將軍的數量相對有限,所以,雜號將軍得到了廣泛的冊封。彼時,魏蜀吳三國都有人擔任徵虜將軍這一官職。其中,蜀漢有一位,東吳有三位,曹魏有四位!
蜀漢:張飛
首先,蜀漢的徵虜將軍是張飛。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了一支兵馬,張飛、關羽加入其中,跟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張飛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劉備投奔公孫瓚,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袁紹,累有戰功,被封為平原相,張飛與關羽在劉備手下任別部司馬,分統劉備部曲。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張飛與劉備在汝南聯合劉闢、龔都等人擾亂曹操後方,許都以南紛紛響應,曹操派蔡陽前來攻打,但被劉備所殺,後劉備被曹仁擊敗,張飛隨劉備投奔荊州劉表,駐紮新野。赤壁之戰後,張飛又參加了南郡之戰。公元209年,劉備奪取荊州南部的四個郡後,將張飛冊封為徵虜將軍。公元211年,在劉璋的邀請下,劉備率領大軍進入益州,並和劉璋爆發了益州之戰。公元213年,張飛等人也前往益州,從而幫助劉備擊敗了劉璋。
公元217年,張飛又參加了漢中之戰。公元219年,劉備擊退了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而張飛則被劉備冊封為右將軍。相對於徵虜將軍,右將軍自然是一個更高的武將官職了。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后,將張飛冊封為車騎將軍,這又是一個高於右將軍的官職。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張飛在這一年就被部下殺害了,所以沒能參加夷陵之戰。
東吳:孫賁、孫皎、鄭平
其次,東吳有三位徵虜將軍,分別是孫賁、孫皎、鄭平。其中,孫賁是孫策、孫權的堂兄。東漢末年,孫賁和孫策一樣,都曾是袁術的部下。彼時,袁術曾上奏漢獻帝,冊封孫賁為徵虜將軍。公元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后,孫賁回到江東,並跟隨孫策平定江東。公元208年,孫賁擔任豫章郡的太守。公元219年,孫賁病逝。
和孫賁一樣,孫皎也是東吳宗室。孫皎初任護軍校尉,領兵二千多人。當時,曹操多次出兵攻濡須。孫皎常常趕赴抵禦,號稱精銳。後來,孫皎升任徵虜將軍,代替程普督夏口。黃蓋和孫皎哥哥孫瑜去世後,孫皎合併了他們的兵馬。受賜沙羨、雲杜、南新市、竟陵為封地,自己設官置吏。
孫皎輕財物好施捨,善於結朋交友,與諸葛瑾關係最為友好。他委任廬江人劉靖負責下屬得失的處理,江夏人李允負責一般人事的安排,廣陵人吳碩、河南人張梁負責軍旅大事的佈置,對他們傾心相待,他們都竭心盡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皎去世。孫權追記他的功勞,封他的兒子孫胤為丹陽侯。孫胤死後無子,孫胤的弟弟孫晞繼承了爵位,統領軍隊,後因有罪自殺,封地被取消。孫胤另外幾個弟弟孫諮、孫彌、孫儀都作了將軍,被封侯。孫諮為羽林督,孫儀為無難督。孫諮被滕胤所殺,孫儀被孫峻所害。
而就鄭平來說,公元236年,他被孫權冊封為徵虜將軍。公元279年,鄭平意識到東吳即將被西晉消滅,所以他選擇了退隱。因此,鄭平的結局,自然沒有明確的說法。
曹魏:州泰、桓範、曹植、司馬伷
最後,對於曹魏來說,歷史上共有四位徵虜將軍,分別是州泰、桓範、曹植、司馬伷。其中,州泰出自荊州南陽郡,因為多次立下戰功,他獲得了司馬懿的賞識。在司馬懿征討孟達時,州泰擔任先頭部隊。後來被司馬懿徵辟,即使州泰父母及祖父都相繼去世,要守九年之喪,但司馬懿都仍然懸空位置等他。後擢升為新城太守。曹魏後期,州泰擔任了兗州刺史、豫州刺史、徵虜將軍等官職。到了公元261年,州泰病逝。
和州泰不同的是,桓範則站到了司馬懿的對立面。桓範(?~249年),字元則,沛郡龍亢縣(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文學家、畫家。建安末年,桓範擔任丞相府掾,聯合王象等共同撰寫《皇覽》。延康元年,桓範擔任羽林左監。魏明帝時,歷桓範任中領軍、尚書,出任徵虜將軍、東中郎將、兗州刺史等。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後,曹芳即位,桓範作為大將軍曹爽的謀士,得以晉升為大司農。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控制了都城洛陽。對此,桓範勸說曹爽挾持曹芳,從而號召天下討伐司馬懿。不過,非常可惜的是,曹爽還是放棄了抵抗,這導致桓範也被司馬懿誅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作為曹操的兒子,曹植也曾被曹操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領兵作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包圍了曹仁。為了救援襄樊,曹操讓曹植擔任徵虜將軍,並率軍幫助曹仁。
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曹操的命令釋出後,曹植卻喝得大醉,於是曹操後悔了,不再重用他。等到曹丕即位後,出於對這位兄弟的防範,自然不會讓他繼續擔任武將的官職。當然,雖然仕途失意,但是,曹植的文學成就卻是大放異彩。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華美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
司馬伷是司馬懿第三個兒子,也即是司馬師、司馬昭同父異母的弟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等人,自然會重用自己的家族。到了公元264年,司馬伷被冊封為徵虜將軍。不久之後,西晉取代了曹魏,司馬伷被冊封為琅琊王。公元279年到公元280年,司馬伷更是參加了消滅東吳的戰役,並接受了孫皓的歸降,從而徹底結束了三國時代。
太康四年(283年),司馬伷病重,司馬炎賞賜他各種物品,又派侍中詢問病情。五月初一(6月12日),司馬伷去世,終年五十七歲,諡號為武。他臨終時上書,請求把自己葬在生母伏太妃陵墓的旁邊,又請求把封國分給他的四個兒子,司馬炎都允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