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所向披靡,在全國掀起了滔天巨浪。不過,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晚期,其內部日漸腐化,終究難逃覆滅的命運。雖說歷史課本高度讚揚了這場“壯舉”,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根本沒起到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反倒讓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的苦難。
分析洪秀全失敗的客觀原因,有這些:
首先是一眾出身草根的領袖提出了虛無縹緲無法實現的綱領,且太平軍各階層參加起義的目的不明確;
其次是定都南京後,太平軍高層耽於享樂,生活作風極其惡劣,權欲膨脹,直接引發太平天國的瓦解和分裂;
最後是太平天國高層戰略佈局上的錯誤,北伐軍缺乏後勤補給,孤軍深入,以至於落敗。
反觀太平軍的敵人們,有規模浩大的官兵,有裝備精良的海外列強,還有強大的地主武裝。相比之下,太平軍無疑是一支烏合之眾,這種隊伍根本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
1864年南京被湘軍攻陷,湘軍對南京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地毯式劫掠。因在此之前,民間流傳“洪逆”積累了大量財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因此,曾國藩認為洪秀全在某處埋藏了更多的財寶。
湘軍逮捕了忠王李秀成後,曾國藩立即對這位太平天國舉足輕重的人物進行連夜審訊,希望能從他嘴裡挖出財寶的下落。李秀成的自述中說得模稜兩可,並未給出直接答案。李秀成只是表示,在城陷之後,國庫中已無銀米。
顯然,李秀成並未說出洪秀全究竟有沒有窖藏財寶。
太平天國打下根據地南京後,在此地經營了十餘年,民間素有洪秀全埋藏金山銀海的說法。正因如此,湘軍在入城後第一時間“掘地三尺”,就是為了找出洪秀全積累的財富。曾國藩還曾發出過“凡發掘賊館窖金者,報官充公,違者治罪”的公告。
依照洪秀全頒佈的政令,天國之內所有人的財產都必須統一存放在“聖庫”之中,天國子民的生活所需均由聖庫配給。此外,根據太平天國的法令,普通人不得私藏金銀,只要私藏金銀超過一定數量(金一兩銀五兩),被告發後就要人頭落地。這種制度和法令,使太平天國的公私財產全部集中在“聖庫”之中。
既然如此,為何李秀成會稱銀庫中無糧米呢?
原來,在“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的“聖庫”制度已名存實亡,“聖庫”中的財富已成了洪秀全及其嫡系的個人資產。我們知道,洪秀全在入主南京之後,基本沒有離開過天王府,對其他異姓王的忌憚也與日俱增。對於洪秀全本人而言,唯有天王府才能給他安全感。所以,洪秀全極有可能將全部財富轉移到天王府中,深埋地下。
根據史料的記載,洪秀全修建天王府時,自然搜刮了數不盡的民財,將所有蒐集來的奇珍異寶全部充入王府中。其他偽王有樣學樣,也在各自的王府中囤積財寶。根據《淞滬隨筆》記載的“城中四偽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淨盡”可見,各偽王的王府中私藏了不少金銀財寶,所以天王府也應該有窖藏的財寶。
湘軍攻陷南京後,雖然在天王府內燃起大火,但並未將天王府全部燒盡。此後的百年,從未有人對天王府遺址進行過發掘和勘察。因此,這片土地下究竟有無財寶,如今尚無定論。除了天王府財寶之外,相傳在外作戰的翼王石達開也埋藏了一大筆財富。《寶藏的故事》一書稱,石達開在大渡河決戰前夕,將軍隊中的所有財寶都埋藏在地下。
據傳,石達開留有一份藏寶圖,圖紙上還有“面水靠山;寶藏其間”的字樣。時至今日,在重慶南川市仍流傳著一種說法。據說石達開將所有寶藏都埋在了一處叫“太平山”的地方,只要能找到這座山的所在,就能發掘出這筆財寶。為了深入瞭解,我國史學家特地查閱了南川縣誌。遺憾的是,縣誌中雖然提到石達開曾途經此處,但並未出現關於寶藏的記載。
在縣誌中,唯一一處關於石達開的記載,就是石達開軍紀嚴明,在當地人家中吃飯時會留下銀兩。筆者認為,南川市流傳的“太平山”傳說,極有可能是好事者杜撰出來的,可信度極低。和世界上所有未知的寶藏之謎一樣,但願太平天國的兩大寶藏能早日出土,造福萬民。
參考資料:
【《淞滬隨筆》、《寶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