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勒
李白有句詩,“何意上東門,胡雛更長嘯”,說的就是石勒。似乎所謂的“羯胡”只知兇戮百姓,蔑視文明,對歷史程序毫無進步意義,完全是歷史大潮的逆流。實際上,西方評價蠻族入侵,卻常帶有一種推崇的眼光,畢竟這些哥特人、日耳曼人、維京人是他們的祖先,而且祖先的文明質料儲存到近代西歐文化中。“五胡”人數不佔優勢,而且日後自覺融入漢文明,使後人充滿託大的態度看待這段歷史。實際上,石勒是位斯巴達克式的英雄,他以十八騎打天下,甚至奪得帝位後還保持了一段時間和平。而這段和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給出再高的評價都是不過分的。
石勒(274~333),十六國後趙建立者,字世龍,原名匐勒。石勒這個名字,是後來帶領石勒打天下的汲桑替他取的。石勒是上黨武鄉(現在的山西榆社)人,羯族有人稱讚他是十八騎徵天下的英雄,現在的他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奴隸走向帝王的人,雖然他只有短短的14(319~333)年在位時間,但是誰能否認他是一個英雄?
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別部羌渠種落的後裔,祖父叫耶奕於,父親周曷朱或者乞翼加,這兩個人都曾經做過部落的小帥。石勒出生之後,經歷過西晉的短暫統一,但是緊接著就進入了八王之亂的混亂年代。小時候的石勒長得非常的壯實,尤其擅長騎射。他命運的改變是發生在14歲的時候,當時他跟著同縣人到洛陽做小買賣,不知道心裡想什麼,就倚著東城門長嘯,後來擔任過西晉丞相的王衍看到他,就認為他有“奇志”,將來恐怕會擾亂天下,所以就派人來抓他,所幸的是石勒很早就離開了。誰又能夠想到呢,這件小事的兩個主人公會在未來領兵數十萬對陣沙場。
石勒墓
在石勒青年時代,中原地區的官僚和地主都有許多的匈奴佃客,石勒曾經就在鄔人郭敬和陽曲寧驅這兩個人家裡當過佃客,這兩個人都認為石勒不是一般人,所以都對他另眼相看,並且經常在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西晉太安年間,幷州發生了饑荒,社會動盪不安,胡人佃客紛紛趁機逃走,石勒選擇了投靠寧驅。北澤都尉劉監可能從別人口中聽說過石勒這個人,所以想要將他抓起來賣為奴隸,寧驅就把他給藏了起來。等到風聲過去之後,石勒偷偷溜走,想要投靠納降都尉李川,半路上遇到了郭敬。郭敬看到石勒淒涼的樣子,就將手裡的貨物賣掉,供給石勒衣食。幷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命令將軍郭陽、張隆等人,到處捉拿胡人,驅趕到太行山以東一帶出賣。當時,二十多歲的石勒,也在被掠賣者當中,幸虧郭陽是郭敬的族兄,受郭敬之託,所以石勒在路上並沒有吃到很大的苦。到了太行山以東之後,石勒被賣給了茌平(現在的山東茌平縣)人師懽家為奴隸,而師懽因為石勒的非凡相貌和不凡表現,就免掉了石勒奴僕的身份。
師懽家附近有一個牧馬場,這是石勒大業發起的根據地。在這裡他憑藉自己在胡地積累的相馬知識結實了汲桑,並且開始召集人才,他先後招到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郭敖、劉徵、劉寶、張曀僕、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這十八個人就是後世聞名的幫助石勒打天下的十八騎。石勒就是靠著十八騎為基本力量,從茌平牧場東面的赤龍、驥等馬場搶奪馬匹,然後用這些馬匹到遠方掠奪絲綢珍寶等物品,用來結交汲桑。
在石勒暗中積蓄力量的時候,正值八王之亂正酣之時,305年,東海王司馬越殺死了司馬顒和司馬穎,並且擁立了晉懷帝,八王之亂宣告結束。在司馬穎被困長安的時候,他的舊將公師藩就以救援司馬穎為名義起兵。石勒在汲桑的帶領下,投奔了公師藩,這個時候,汲桑才替石勒改名為“石勒”。
永嘉元年(307年),汲桑稱將軍,以石勒為前鋒,打著替成都王司馬穎報仇的名號,討伐東海王司馬越及東瀛公司馬騰,大軍一舉攻下了鄴城,殺死司馬騰,後來汲桑被東海王司馬越打敗。胡部大(少數民族的一部之長)張督聚集了幾千人,堅守在上黨。石勒用自己的口才說服張督投靠大單于劉淵。這個時候的石勒雖然沒怎麼讀過書,可是卻擁有范增一般的非凡見識——與其自立,不如依靠上天所矚目的名門!“漢朝當復”,在當時確實還是存在一定的吸引力的,諸葛亮時代的魏國長期穩定只不過使這個口號落空了!鑑於石勒的功勞,劉淵封他為輔漢將軍平晉王,以統率督等。
永嘉三年(309年),石勒被任命為漢安東大將軍,開府僚屬。石勒進攻鉅鹿、常山,攻克堡壁一百多處,部隊的數量也增加到了十多萬人。石勒這個時候開始有意識地招攬“衣冠人物”,將張賓視為自己的謀士。史書的說法是:石勒為輔漢將軍,與諸將攻佔山東,張賓便對親屬說:“吾歷觀諸將多矣,獨胡將軍可與共成大事。”於是“提劍軍門,大呼請見”。
後來石勒領兵到漢江一代駐紮,從永嘉四年十月到五年(310~311)正月,甚至準備以江漢為根據地。張賓認為這個舉動是不可行的,於是就勸石勒返回北方。永嘉五年(311年)四月,在苦縣寧平城,石勒用騎兵圍住司馬越的隊伍,亂箭齊發,王公士庶兵卒十餘萬人,無一倖免,王衍被俘。
在晉朝放棄北方的情況下,張賓竭盡全力幫助石勒統一了北方,這一點對於恢復百姓生息有著極大的幫助!當時石勒軍和王彌軍是中原用奴漢軍中的兩強。後來張賓使用“反客為主”之計,使石勒一舉兼併了王彌。石勒之所以選擇河北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也是張賓的建議,他既沒有歸順東晉,也沒有聽從漢廷的命令攻打江南,進佔襄國,而是出其不意地攻擊晉大司馬幽州刺史王浚,又和遼西段氏鮮卑結盟。石勒用驕兵之計穩住王浚,分化劉琨,用間與攻襲相結合,以極小代價一舉奪取幽州。在經濟和文化教育上也開始採取一些措施。比如他在佔有鄴城之後開始正式徵收租賦;又設立了太學,簡選明於經術、善於書史的人擔任文學掾,選出將佐子弟三百人,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教育。等到石勒消滅了王浚之後,幽冀一帶就逐漸穩定了下來,於是石勒就命令州郡閱實戶口,按戶每戶徵收帛二匹,谷二斛。晉建興四年(316年)十二月,石勒部將孔萇等人領兵攻打馬嚴,可是很長時間都沒有打下來,司冀並兗四州數萬人流落遼西。張賓就建議班師,選擇好的官吏牧守招引流民,使人民安居樂業。
大興元年(318年)劉聰死後,他的兒子劉粲繼立為漢帝,可是卻被受遺詔輔政的大臣靳準所殺,勒準自立為漢天王,此舉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其中就有石勒。石勒從襄國、劉曜從長安向平陽進發,聯合攻打靳準。在消滅靳準勢力的過程中,石勒與劉曜兩個勢力的矛盾逐漸加深。
大興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即位稱趙王,改元趙王元年,以襄國為都城。史稱後趙。張賓被加封為大執法,專門負責執掌朝政。咸和五年(330年)九月,石勒正式即皇帝位。
後趙太和元年(328年),石勒親自帶兵援救被前趙圍困的洛陽。途中石勒還對徐光談到,劉曜可能施行的上中下三條計策!石勒集合軍隊,共步兵六萬,騎兵二萬七千,經趨洛陽,大戰西陽門。劉曜被俘處死。第二年石虎攻入關中,前趙勢力被徹底消滅。這和狄奧多里克殺死奧多亞克的過程也是頗為相似的,蠻族之間相互爭權奪利,希圖擴大本民族霸權。在此之前,厭次大戰,消滅了段氏鮮卑的勢力,後趙也因此統一了北方大部。
此時東晉政權陷於內鬥,而後趙卻相對比較安定,形成南與北、胡與漢的截然不同的鮮明對比。為了招攬人才,石勒特意派人整修了祖逖的祖墳,使與他對抗的祖逖也為他的仁德感動,最終導致北伐無功。
當時的石勒還創造了兩個紀錄。他是北國帝王中第一個崇信佛教的皇帝。這對後來北朝帝王的影響之大,無論怎麼說都不過分。他還發明瞭考試製度。史書上記載道:石勒設立郡都學官,負責教育。並設地方學校,每郡招收150人,經過三次考試才能畢業,培養國家的後備幹部。這種政策才使後趙政權,在石虎的暴政下依然堅持了20年。一種偉大改革不可能一發即成,隋唐科舉制度正是在這些嘗試下才得以建立的,在這一點上,石勒是先驅者。
石勒是作為一個被壓迫的胡人走上歷史舞臺的,他起初爭取的是胡族的自由、民族的獨立。這是他與其他的胡族統治者的不同。他自己曾說過:“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然猶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他很有自知之明,自認為只有將帥之能,謙遜地表示出:正是時無英雄,於是就使吾輩成名。
石勒的賢明統治使北方重新恢復了安定和繁榮。他在制定內外政策時,既根據智慧和別人的意見又充分考慮到客觀情況。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根據對後趙的貢獻而得到土地所有權,漢族人作為賦稅的提供者、胡族作為軍事支柱雜居在同一塊土地上。一系列的民族融合政策使他得到了五胡各族人民的支援。強大的後趙軍保衛了國土,多次擊退鮮卑族的入侵。
至於死後是非,這又是誰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