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警惕你經常說的話
看過一則故事,一位著名的NBA球星在接受採訪時講過一個細節,有一段時期他的狀態很低迷,不管如何訓練,投球命中率總是無法提升。
他的培訓教練觀察他比賽中投球的影片,發現他有個習慣,每次投球后嘴巴總會嘟囔什麼,於是就問他到底在嘟囔什麼。
他說,每次投球不進,他就習慣在心裡咒罵自己,嘴巴也不由自主地「罵」起了自己。
於是教練覺察到問題的所在,讓他無論如何都要戒掉這個習慣,在教練的引導下,他漸漸減少了嘟囔的次數,投球命中率也逐漸回升。
教練認為,就是每次的嘟囔,在他的潛意識種下一顆種子:暗示自己無法投球命中。才導致他的命中率逐漸降低,因此,戒掉這個習慣,就能恢復應有的實力。
02經常說的話會成為「自證預言」
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如果一個人經常說某句話,TA就會愛上那句話,而出於人類最本質的「自戀需求」,TA會把事情朝這話預言的方向去推動,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證預言」,它在無形中影響了人們的發展方向,甚至令人無可挽回地走向失敗。
在《武志紅的心理學課》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有學識有地位的女士,經常遭到老公的家暴,於是就離婚了;再婚之後,第二任老公依然對她家暴;
因此她下定決心:從此不再結婚,因為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可是有個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而且這個男人很紳士,從來就沒有和女生吵過架。
這個女士離婚後,他就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動,就和他結婚了。可是,婚後的第二週,她又被家暴了。
這太讓人意外,又不符合邏輯,在多方瞭解後才知道,當時女士和她老公在廚房裡做菜,因為鹽放得不對,雙方就吵了起來。
越吵越激烈,女士就大聲嚷著:你是不是想打我?像某某某(她父親)打我媽媽一樣?
她老公就說:怎麼可能呢?我今天和你吵成這樣都很奇怪,我平時都不和女生吵架的。
女士歇斯底里地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啊!打啊!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老公被她這麼叫嚷著,突然腦袋一片空白,然後一拳揮出去,把她打倒在地。
女士一直相信“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預言“男人會打女人”,於是,在遇到一個好男人後,她就會為了證明自己的「信念」,把男人改造成為壞男人,這樣雖然自己痛苦,但卻證明自己是對的。
03「自證預言」的實驗證據
中國有句古話叫:“信之則有,不信則無”,也是從某種程度上驗證了「自證預言」。
美國麥迪遜大學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們調查諮詢了三萬多人,詢問了2個問題:
第一, 過去的一年裡,你遇到了多大的壓力?
第二, 你相信壓力有害健康嗎?
八年之後,研究人員進行了回訪,統計結果表明:巨大的壓力可能提高43%的死亡風險,但是,這43%的被提高風險,只對那些「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人」起作用。
也就是說,那些不相信壓力有害的人,儘管也遭受同樣大的壓力,卻沒有受到負面的影響,而且,他們的死亡率是最低的。
這表明,更重要的不是你「遭受什麼」,而是你「相信什麼」,你相信什麼就更可能自己推動著往那個方向發展,直至「自證預言」。
04「自證預言」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自證預言」的呢?
想象這麼一個場景,你在公司飯堂吃午飯,一個你不太喜歡的同事在路過你的時候,不小心把湯曬到你身上,你如何看待這個行為?
如果你認為TA是故意的,就會給TA貼上一個「壞人」或「對手」的標籤,以後就會把TA當作「壞人」或「對手」來對待。
當TA收到你“敵意”的「資訊」之後,就會採取「抵抗」或者「反擊」的行為,於是TA就真的成為你的「對手」了。
由於你認定對方是惡意的,對方是「壞人」,於是,你就自證了預言。相反,如果你不把對方定義為「壞人」,而是定義為「好人」,會發生什麼呢?
1970年代,美國一所大學拿男女大學生做了一個「相親實驗」,實驗中男女雙方從來沒有見過面,只能靠電話交流。
研究人員透過“偷聽”電話裡的對話,來評估每一對男女的進展程度。
實驗之前有一組男生收到了相親物件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研究人員找來的身材樣貌出色的女生的照片。
男生以為自己是在跟「女神」相親,於是各方面表現都特別好,同時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被「殷勤」對待的女生,表現得也和「女神」一樣,說話非常友好,給人感覺很善於交際,聰明伶俐討人喜歡。
這就是一種「正反饋」,你覺得對方很好,就對TA很好;你對TA很好,TA就真的表現很好;TA表現得很好,你就更相信TA很好。
這就是一種「自證預言」的過程,一個人先預設一個「信念」,然後發出資訊,再收到反饋,最終強化和塑造這個「信念」。
05如何利用正面的「自證預言」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敘事自我”——我們都在給自己講一個故事,說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是個這樣的人。
“敘事自我”可以引導自己走向更好的方向,創造更好的人生,最終達到「自證預言」。那麼要如何巧妙地引導自我呢?
美國好萊塢明星「金·凱瑞」曾經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演員,他為了讓自己出名,給自己的大腦植入一個信念:我一定會成功的。
然後給自己開了一張1000萬美金的支票,兌現時間是5年之後。為了成功,他就儘量按照成功人士的方式思考、決策、行動,按照成功的標準要求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感,都在漸漸地調整自己的方向,往更好更專業行為靠近,最終達到自己的定下的目標。
我們不可能都像明星那樣成為萬眾矚目的成功者,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自證預言」這個方法,逐步改善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負責任的人、一個樂觀的人。
06 避免「自證預言」的負面影響
「自證預言」既能往好的方向發展,也能往壞的方向前進,要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往壞的方向「自證預言」呢?
看過一個故事,一個來訪者向心理分析師傾訴,自己的人際關係很糟糕,沒有人在意自己。心理分析師在和來訪者多次溝通後發現,這些都是他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事實。
於是心理分析師在做完分析後,給來訪者交代一個任務:當他遇到困難時,主動向朋友求助,無論對方是什麼反應。
後來來訪者鼓起勇氣,向朋友發出求助,朋友很熱情地幫助了他,他也因此瞭解到自己的想法不符合事實——人際關係並不很糟,也有人在意他。
心理分析師察覺出來訪者的「自我否定迴圈」導致了消極的「自證預言」,如果能斬斷這個迴圈鏈條,就能逐漸擺脫負向的「自證預言」。
因此,當我們陷入負向的「自證預言」時,要細心覺察,找出「負向迴圈」的鏈條,做出主動的改變,就能漸漸遠離負向的「自證預言」。
07寫在最後
作家李笑來曾說過:我們生存的世界是有生命的,你如何對待它,它就如何對待你。
確實如此,人類是生活在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和他人互相塑造,如果一個人散發出惡意,難免也會收到惡意;同樣,如果自己收到善意,也不太可能以「惡臉相向」。
「自證預言」是一個人主動塑造自己的最好方式,它既掌控在自己手上,又不容易被外人奪走,因此,必須巧妙又合理地運用它,讓自己走向心儀的方向。
願所有人都能運用好「自證預言」,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參考資料: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李笑來
《武志紅的心理學課》 武志紅
《精英日課》 萬維鋼
後語:很多貴人朋友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真心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點個贊,成為我的貴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