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在歷經百年滄桑之後,那些影響中國歷史程序的人物,依舊光芒萬丈。
譬如深受人們愛戴的毛主席、周恩來同志,他們的智慧與談吐深刻影響著中華兒女。
王海容便是深受毛主席影響之一的有志女青年,她不僅精通各國語言,還時常受到毛主席的親自點撥。
不僅如此,成年後的王海容還進入了外交部,並且得到了周恩來同志的重用。
可一個黃毛丫頭,是如何在眾多知識分子當中脫穎而出,得到毛主席的點撥和周恩來同志重用的呢?
原來,王海容與毛主席之間,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親緣關係,如下奉上。
那時中華大地蠻夷入侵,狼煙四起,王海容還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
因為抗日戰爭十分緊迫,王海容的父親王德恆,在爺爺王季範的鼓勵下,前往延安幹革命。
迫於時局需要,毛主席又讓王德恆回湖南老家,從事地下黨的組織工作。
在此期間,王海容從未見過父親一面,她的生活裡,除了母親就是爺爺王季範。
時至1945年,王德恆因為不慎走漏了身份訊息,慘遭敵特分子毒手,時年30歲。
當時的王家人對王德恆犧牲一事一概不知,直到解放戰爭全面勝利,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王海容一家收到了來自中南海的邀請,才知道王德恆已經在五年前壯烈犧牲了。
那時的王海容只有11歲,她從未見過父親,也不知道自己為何突然就成了烈士之女。
她什麼都不懂,只知道父親是個大英雄,是爺爺的好兒子,也是毛公公的好戰士。
說到王海容嘴裡的“毛公公”,不得不在兩家祖上的關係之中,深究一番。
王海容的爺爺王季範,是太爺爺和毛主席的親姨娘文六妹所生,按輩分算王季範是毛主席的親表兄。
在王海容的印象裡,每次毛主席見到爺爺王季範時,總是“九哥,九哥”地叫著,十分親切。
因為王季範年長毛主席8歲,而毛主席年幼便被母親文七妹帶到孃家撫養。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位“九哥”對於毛主席幼年的教育啟蒙,是起到關鍵作用的。
畢竟王季範先生也是湖南當地的知名教育家,否則也不會教育出如此出色的兒子王德恆。
可眼下國家雖然安定,自己卻年事漸高,只憑王海容的母親,很難支撐兩個孩子的生活和學業。
好在毛主席是個有情有義之人,他在準備邀請王季范進京之時,就已經做好了一切安排。
“九哥是個大教育家,對人民是有利的,你的兒子是光榮的,你的子孫是烈士之後,應當接受國家的照顧”。
毛主席的一番話,令這位老家來的兄長,涕淚齊下,想來他親手將兒子交給國家,如今國家要替他養家了。
就這樣,王海容便正式留在北京學習和生活,因為住的地方離中南海不遠,時常還會去毛主席家“串門”。
那時毛主席嗜書上癮,時常在讀完一本新書,或者有了新的想法之後,便邀請王季範前往中南海相敘。
因為志同道合的緣故,王海容總是能夠看到毛公公與爺爺一起,從詩詞歌賦一直聊到人生哲學。
興許是打小生活在領袖身邊,又耳濡目染得到一些正面的人生啟示,王海容也成長得愈發迅速。
那時王海容正讀中學,正處於思想和身心急速發展的青春時期,滿臉都是“無畏”的模樣。
一日,王海容又隨著爺爺王季範來到中南海相敘,毛主席瞧著王海容面容可愛,似乎又長高了許多。
“讀中學了吧,日後可有些什麼打算”,毛主席一面吞吐著菸圈,一面微笑著同王海容說道。
“我想去工廠裡上班,工人階級是高尚的,我也想和他們一樣”,王海容說罷,毛主席便咯咯地笑了起來。
毛主席認為,做工人的想法是高尚的,中國最不缺的就是工人和農民,唯獨大學生和科技人才是短缺的。
“那培養一個大學生,國家要花很多錢啊,我這也是為國家節約開支,憑自己的勞動力賺錢”。
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海容,在和國家領袖對話完,還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自己的話最有道理的模樣。
也許正因為王海容的階級思想端正,心中又有國家和山河,毛主席才對她另眼相看。
可那時候的王海容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做一名能為國家奉獻的知識分子的重要性。
儘管爺爺王季範對她的學業要求十分嚴格,儼然一副要培養國家棟梁的架勢。
可王海容在學業上的勁頭卻越來越吃力,直到高中快畢業,王海榮緊繃的神經依然沒有得到鬆懈。
眼見高考越來越近,王海容的心裡卻出現了兩種聲音,“去工作”還是“上大學”,就聽天由命吧。
常言道:“人生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日子就會變得渾渾噩噩,恍恍惚惚”。
以至於在過於迷茫和緊張的情況下,王海容的高考落榜了,她雖然難過,卻也喜憂參半。
因為在當時社會,各方面正積極響應毛主席發展工業的勁頭,工人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
王海容心想,祖國之大,能報效的方式有很多,做工人也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方式。
儘管祖父極力反對,嚴格要求她復讀一年,可“女大不中留”,百般懇請也經不起王海容的一味固執。
於是只能任由她去,只是這一去便是2年,王海榮在工廠裡吃盡苦頭,也看盡人間百態。
他看到底層的人們,都在努力地工作賺錢,撫養自己的兒女成才,將來考上大學,為祖國建設做貢獻。
而自己卻放棄了大好的年華,躲在工廠裡埋頭苦幹,還要與其他那些不得志的人爭搶生活的“飯碗”。
王海容一下心酸了起來,眼下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追求的嗎?
帶著對前途未知的迷茫,和眼下生活的不解,王海容決定為自己再一次爭取考大學的機會。
於是,白天工作晚上“加班”,成了王海容的生活常態,興許這一次王海容已經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而真正促進王海容走向大學校園的契機,要從《中國青年》報說起。
那時報刊突然向王海容索文,請她談一談從一名高中生,走向工人階級的感悟。
要知道該刊物,時常向一些知名的革命前輩約稿,是一則閱讀量高,且傳播率廣的刊物。
王海容十分重視《青年》報刊的約稿,於是在夜以繼日地奮筆疾書之後,將稿件寄給了毛主席過目。
因為王海容知道毛主席飽讀古今書籍,又通曉海內外哲學,點撥一下自己的文章應該不成問題。
沒成想,毛主席日理萬機,等到王海容得到毛主席的邀請,前往中南海相敘之時,已經是兩個月之後的事了。
那時的王海容歷經兩年的工人生活,已經褪去了早年的青澀和浮躁。
伴隨而來的,是一些穩重和謙和,當毛主席拿著厚厚的稿件一字一句地斟酌之時。
王海容的內心頓時百感交集,這一次與毛主席的見面,對她來說和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這一次,她作為毛主席眼中的知識分子“徒工”,從校園走進工廠,再從工人階級領略到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性。
以社會青年的視角,為啟發新一代的新青年而著作的文章《我的經驗》是十分出彩的。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親自修改了這篇稚嫩的文章,並讓編輯部作引言,末了還送了王海容一個筆名“王波”。
這都體現了毛主席對於社會主義新青年,思想道路建設的支援性和重視性。
那天毛主席與王海容足足暢聊了2個小時,待王海容走出中南海之時,身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昇華。
終於在1960年12月1日,那篇《我的經驗》在青年報刊上以王波的署名發表了。
而王海容本人也在第二年夏天,順利衝刺上了心儀的北京師範大學。
這是王海容再一次從工人階級走進校園,開啟了長達四年的俄語學習生涯。
起初王海容的職業規劃,便是在學成之後,做一名普通的俄語老師。
這在當時的社會年代,已經足夠王海容平穩地過好這一生,沒成想在畢業之際,卻出現了重大轉折。
這一切都發生在1964年,那時的王海榮剛畢業正等待上級分配工作。
原本以王海容憑著精通俄語又自學德語、英語的本領,可以在地方校園裡大展宏圖。
沒成想,她卻突然收到了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報到信。
正當王海容一臉蒙圈地奔向外交部之時,前腳還沒有踏進大門,後腳又被調走進修英語。
待王海容瞭解罷事情的緣由之後,才知道這一切都是來自毛公公對自己的器重。
而王海容也不負毛公公所託,不僅掌握了三門外語,還在特殊時期表現出洞察各種社會問題的靈敏性。
毛主席十分重視王海容在工作當中的表現,待王海容進修結束,便立即前往外交部上任。
後來出於毛主席工作的需要,王海容被調到毛主席身邊擔任翻譯官。
每每毛主席或周恩來同志接見外賓,王海榮總是能夠將中方代表的發言,精準地翻譯給外賓。
那時候的王海榮出落得亭亭玉立,且在初涉國家外交場合之時,依舊沒有絲毫膽怯之意。
她頭腦靈活,巧言令色,政治立場突出,又積極響應毛主席的一切號召。
她直言敢諫,不畏強權,思想覺悟極高,又能為毛主席通讀海內外著作。
且不說毛主席同志重用王海容,就連當時的周恩來同志都十分喜歡這個雷厲風行的女翻譯。
以至於在1970年,因為傑出的工作能力,王海容被周恩來同志,親自調往外交部禮賓司擔任負責人。
此次委以重任,除了是對王海容工作能力的肯定,也能體現出,老一輩領導人對後起之秀的重視
在外交部的這些年,王海容跟著毛主席和周恩來同志,沒少接見大人物、出席大場面。
譬如接見和處理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訪華事宜,跟隨毛主席與周恩來同志,歡迎尼克松訪華等等。
大大小小的場面,只要有外賓,自然少不了王海容的身影,而見慣了大場面的王海榮,也沒有絲毫怯場之意。
想來,毛主席正是看中了王海容的無所畏懼和臨危不懼的性格。
以至於在外交場合上,能夠憑藉出色的專業能力和頑強的中國女性魅力,向外賓輸出中國力量。
有些事,看著雖小,實則蘊含深刻道理,有的人看似“放蕩不羈”,實則充滿智慧。
王海容正是這樣一個,看著大大咧咧無所畏懼,在政治和外交上卻有著堅定立場和主見的一個人。
否則單憑一個遠親小姑娘,又如何能夠在諸多優秀的畢業大學生裡脫穎而出,得到毛主席的重用。
古人云:“進賢選能,不私乎內”,毛主席對於自己的兒女都不曾有過特殊。
可對王海容這位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親信,卻有著特殊的重用痕跡。
不得不說,毛主席看人是十分精準的,在國家的特殊時期,以王海容的表現便能瞭解一二。
從當時的國家層面來說,毛主席需要的是一個相信自己並能委以重任的得力助手。
而王海容既能追隨毛主席又直言敢諫,且見得了外賓,也能為毛主席通讀海內外的著作。
某種程度上來說,毛主席對王海容的器重,是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未來國家新青年發展的希望。
那一年,王海容從禮賓司負責人,一路晉升到外交部副部長,可謂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
直到1976年毛主席離世,一個偉大的時代落幕了,屬於王海容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也結束了。
在那個年代,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多少有一些政治博弈的痕跡。
當時代的浪潮發展到一定程度,短暫的“結束”也變相地為王海容提供了一次自我認知的機會。
那年王海容48歲,隻身一人,從底部再一次走進中央,只是往日的光環不復存在。
昔日政局裡的烏雲早已散開,新一代的中國領導班子,更加陽光更加富有時代創造力。
在新時代的召喚下,王海容整裝待發,用平凡且謙卑的心態,做一個純粹的國務院參事副主任。
時至2017年,王海容走完了這波瀾壯闊的一生,卻始終未曾給過自己一個溫暖的小家。
她將畢生的青春和心血都交給了國家,將所有的愛與生活都奉獻給了家人。
末了自己也錯過了尋找幸福的機會,想來王海容女士是無私的也是堅強的。
她將大愛藏在心中,將個人幸福拋諸腦後,這一生只用國家繁榮富強的發展目標充實自己。
她是快樂的也是幸運的,快樂的是她這一生都活成了自己期望的樣子,幸運的是她見證了祖國的繁榮富強。
人們常說:“上天賦予的生命,本就是用來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謀福利而存在的”。
該如何充實這一生,讓短暫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裡大放異彩,是值得用一生去探索的真理。
而王海容正是參透了這些真理,所以才選擇用一生的年華來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她的魄力是值得我們認可的,而她的頑強自信,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