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9000年前中國南方就有人喝啤酒的證據。
該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上,題為《中國南方一個有9000年曆史的平臺堆中有飲用啤酒的早期證據》(“Early evidence for beer drinking in a 9000- year-old platform mound in southern China”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遺址考古隊隊長蔣樂平和斯坦福大學考古中心的王佳靜為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王佳靜現為達特茅斯學院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這些發現是研究團隊基於對浙江義烏橋頭遺址一處墓葬中發現的古代陶器的分析得出,這也使得橋頭遺址成為世界上最早飲用啤酒的地方之一。
相關新聞截圖
橋頭遺址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西邊,是一塊約2000平方米的臺地,距今約8000-9000年。自2012年發掘以來,橋頭遺址出土了很多上山文化中晚期彩陶,數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關注。遺址考古發掘區域是一個約3/4足球場大小的平臺土堆,高出地面約3米,周圍有一條寬10-15米、深1.5-2米的人工開鑿的溝渠。
現場沒有發現居民樓。但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上山文化的第一個墓葬,也是迄今為止發現儲存完整人骨的浙江最早墓葬。橋頭遺址目前一共發現了兩具人骨,儲存較為完整的一具是一名身高1.73米的壯年男子,面朝東方、側身屈肢,懷抱一隻彩色陶罐。考古學界也稱之為“浙江第一人”,此人身份很可能是部落首領。研究團隊分析了在橋頭遺址發現的不同型別的陶器,這些陶器大小不一。一些陶器容器相對較小,大小與今天使用的飲酒容器相似。每個陶器基本上都可以像杯子一樣握在一隻手上,不像那些尺寸要大得多的儲藏容器。
9千年前南方人喝啤酒證據被發現上了熱搜,來看看西方人紅酒的花式喝法。眾所周知,紅酒要想風味得到充分釋放,需要在適宜的室溫下有一個醒酒的過程。可是在北歐和德國部分地方,紅酒卻加熱了飲用,還要加入各種重口味香料,那風味豈不是破壞了嗎?實際上,從健康角度,這波操作自有它的道理。
對於老饕們來說,在優雅的爵士樂伴奏下,邀集三五好友,醒上一瓶上好的紅酒,在高腳杯中充分享受醇厚的酒體“掛壁”的快感,是最愜意不過的了。尤其是聖誕、新年之際,紅酒更成為各大宴饗的重頭之戲。
然而,在北歐和德國的部分地區,卻流行喝熱紅酒!簡直“暴殄天物”啊,好好的杯中物,豈不是糟蹋了?更有甚者,還要加入多種香料,聽上去,有點像紳士淑女穿上花棉襖的感覺!
您千萬別感到奇怪,實際上,這是人家的文化傳統,熱紅酒還有專屬的名字呢。在“冰雪之國”芬蘭,它被稱為被稱為Glögi;在德國,則有個更長的名字——Glühnwein,諧音有點像“過long winter”,即“度過漫長的嚴冬”。
好了,不開玩笑了,這些地區喝紅酒,為什麼有如此“奇葩”的傳統,下面就將為大家揭秘,並且和您分享幾枚有關紅酒的健康錦囊。
要說起芬蘭的Glögi或德國的Glühnwein熱紅酒,還有相當考究的工序呢。如果是4人雅集,則需0.75升紅酒,柳丁(橙)一枚,些許糖、適量的丁香。當然,熱紅酒的靈魂核心則是幾根——肉桂棒!
可不要小瞧肉桂的作用。我們平時吃的肉桂卷麵包,撒的就是肉桂粉;喝的風味咖啡裡,也少不了肉桂棒的身影,感覺上頗為小資。但在熱紅酒裡處理肉桂棒,則比較豪放了,直接將肉桂棒丟入紅酒,大火煮開。
接下來,把柳橙去籽,用丁香把它紮成一隻“刺蝟”,放入鍋中,煮到微微冒泡,再轉小火繼續煮。如果酒量小的話,可以再讓酒精揮發一會兒。最後放糖攪拌,用漏勺濾去浮渣,熱紅酒便暖心“出壚”了。
熱紅酒在北歐和德國部分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是宴飲的必備之物。就像我國東北地區人們醃的酸菜一樣,熱紅酒的風味也是各家殊異,但原料則萬變不離其宗。
實際上,紅酒加熱是有科學道理的,而且這樣飲用,更有益健康。我們之前已經說過,加熱的過程會揮發掉部分酒精,但這不是主要目的,因為與酒精一同揮發的,是另一種有害物質。
我們都知道,我國傳統的黃酒需要加熱飲用,是因為裡面含有微量硫化物,而硫化物具有致癌性,所以,我們必須揮發掉它。實際上紅酒亦然,不管高檔低檔,都會人工新增二氧化硫,以起到防腐作用。
二氧化硫已在2017年被世界衛生組織歸為3類致癌物。而現實情況是,幾乎沒有不含二氧化硫的紅酒。所以,即使傳統飲法之中的“醒酒”,實際也是揮發二氧化硫的過程,但其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加熱能使二氧化硫揮發得相對充分一些。除此之外,肉桂裡的黃樟素也在2017年被世界衛生組織歸為2B類致癌物,而加熱可以破壞黃樟素的分子結構,從而使肉桂只保留溫補的有益功效。
熱一樽紅酒,品親情友情愛情之醇厚;得享身心之健康,何樂而不為呢?(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