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知道,城固縣城西南一公里處的白崖村是張騫後的聚居地,自然其祖墳當離村莊不遠。但為何張騫故後卻葬在白崖村西北四公里之遙的饒家營村?這自然就得涉及到當年的自然 環境和歷史背景。
張騫病故是在公元前114年。那時,他兩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西南夷,風塵僕僕地剛回長安。還未顧得上休息,漢武帝又命他處理劉勃事件。也是年老體衰,更是疲憊不堪,處理完劉勃的事後不久,張騫就病故了。
也許是張騫把幾十年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大漢基業,也許是張騫臨終前有願望。武帝沒有讓他陪伴帝陵,而是特許靈柩抬回故里城固安葬。
聖上一句話容易,但是抬靈柩翻越秦嶺到陝南的城固卻非易事。那時交通,除了走官道、過驛站、沒有別的坦途。那麼侯爺張騫的靈柩是如何抬回城固的?現在翻開史書看,長安通城固的捷經只有褒斜古道了。褒斜古道,從長安經眉縣斜谷口到留壩江口有數百里,一行人抬上靈柩走山路是何等吃力!要麼順褒河而到漢中府再拐向東,抬回城固,這似乎走了些冤枉路。而從江口翻越留壩城固界山桅杆石樑,則要縮短許久路程。史上稱褒斜道在江口分岔,走城固桃源河—小河—雙溪—雞冠崖—昇仙村—許家廟—城固平川的這段驛道稱之為斜谷道。所以抬張騫靈柩的隊伍就是走的這段古驛道。抬靈柩的隊伍一出昇仙村口,雖然未步上平陽古道,腳下的路卻好走了許多。抬過斗山,再過湑水古道,剛走到雜草從生,狐兔亂竄的饒家營村。天上忽然就烏雲密佈,霎時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起來,腳下路滑,抬靈柩的人不時就有摔倒,率隊的官長迫不得已命令一行人就地歇息。
不料這一歇息,雨卻不住地下起來,時值暖春,待雨停下,已過七八天,正要起身走,細心的方士卻告訴官長:萬萬不必再走。你看,靈幡的竹杆已長出綠葉了,是吉兆呀,俗話雲:竹子開花是凶兆,但竹子生根發芽則說明此地便是侯爺下葬的風水寶地了。官長聽信方士諫言。便命:定好方位,就地打墓,並一面派人去白崖村傳訊。由於方士認定饒家營是吉地,是安葬侯爺張騫的好穴位,況且官長已下令就地安葬,白崖村人也就不再說什麼了。經過十幾天的挖掘、修築、裝飾、侯爺張騫終於入土為安。
再後來,鑿石虎、栽植柏樹、麥冬、迎春花,墓地肅穆薪鬱,饒家營的張騫墓就成了世世代代官府保護,百姓拜謁、四面八方善男信女虔誠朝覲的聖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