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珍妹(張文秋乳名張前珍):
我現在臨死之時,謹向最親愛的母親(指黨中央)和親愛的兄弟們(指同志們)告別!
並向你緊握告別之手,
望你不要為我悲傷,
希你緊(謹)記住我的話,
無論在任何條件下,
都要好好愛護母親!
孝敬母親!
聽母親的話!
你的快樂,也就是我的快樂;
你的幸福,也就是我的幸福!
這是劉謙初烈士就義之前寫給妻子張文秋的遺書,遺書中表達了對黨的熱愛和對革命理想的忠誠,同時也安慰妻子,勉勵她堅持革命鬥爭。信中“母親”:借指黨中央,後面提到的“愛護母親”“孝敬母親”“聽母親的話”的“母親”,均借指黨中央。“兄弟們”:借指同志們。
在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蒼松翠柏掩映下,安葬著為中國革命獻身的烈士,其中有中國共產黨山東早期負責人王盡美、鄧恩銘、劉謙初等。劉謙初的墓在陵園的最高層,與王盡美、鄧恩銘比鄰。墓碑上有劉謙初的戎裝照,穿著軍裝佩帶著武裝帶的劉謙初英姿颯爽。陵園風景秀麗,環境幽雅,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正是革命先烈出生入死,前赴後繼,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劉謙初,名德元,字乾初, 生於1897年,山東平度人。16歲考入平度知務中學。1916年,袁世凱復闢帝制,劉謙初毅然秘密邀約13名同學投筆從戎,赴青島加入中華革命軍東北第三支隊炮兵團,因在高密、濰縣戰鬥中作戰英勇,被授予“山東三支隊義勇獎牌”。1918年春,劉謙初考入齊魯大學。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劉謙初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學習,1925年畢業獲學士學位。期間,與李大釗領導的學生運動組織建立秘密聯絡,1924年,秘密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五卅愛國運動爆發,他作為燕大的學生領袖之一,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罷課、遊行、向北洋軍政府請願等革命活動,支援上海的工人運動。
1926年12月15日,劉謙初加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併兼任軍政治部《血路》週刊副主編,參加北伐。1927年1月25日,他在軍中經王海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26日,劉謙初與張文秋在武昌結婚。他曾和張文秋參加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典禮,聆聽過毛澤東對農民運動的重要報告。
1927年8月,劉謙初奉黨的指示秘密到江蘇省委從事工運工作。10月初,又到福建,先後任漳州、石碼地區黨的書記、福州巡視員。1928年8月底,任福建省委書記。
1929年2月,劉謙初調任山東省委書記。他化名黃伯襄,一到山東便立即開展工作,於4月恢復了中共山東省委。張文秋(化名陳孟君)也隨後來到山東,任省委婦女部長兼機要秘書。1929年7月,劉謙初領導了青島工人反帝同盟大罷工,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國十八年大罷工”。
1929年7月,山東省委機關再遭破壞。省委秘書長劉曉浦和前來商談工作的張文秋先後被捕。為了迅速向黨中央彙報這一突變的情況,劉謙初化裝成農民,準備經青島赴上海。當火車行至膠濟鐵路明水站時,劉謙初被特務認出遂遭逮捕。在國民黨濟南警備司令部監獄裡,敵人用坐鐵籠、上壓槓、灌辣椒水等種種酷刑折磨他,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他不為所動,從未屈服。
在監獄關押期間,劉謙初曾賦詩鼓勵妻子:“無事不必苦憂愁,應把真理細探求。只要武器握在手,可把細水變洪流。”
在黨組織多方營救下,張文秋獲釋出獄。行前與劉謙初見面,當妻子含淚讓他給即將出生的孩子取名時,他說:“就叫‘思齊’吧。山東自古是齊魯之地,我們在這裡工作過,要記住這塊地方,記住這裡的人民,和我們在這裡的遭遇。”
離別之際,劉謙初一邊用明亮而深情的目光送別妻子,一邊說道:“好好回到家裡(指回到黨組織懷抱),照顧好母親(指黨),聽母親的話!”
1931年4月5日晨,劉謙初戴著沉重鐐銬,高唱《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在濟南緯八路侯家大院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4歲。遺骸歸葬於平度故里。
1960年3月,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決定,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將劉謙初烈士的忠骨遷葬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長眠於這個他最後戰鬥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