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豐富多樣。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去買東西。”還有,去購物等等。那麼,有人就要提疑問了,去買“東西”為什麼不能叫去買“南北”,或者起別的叫法,偏偏是“東西”這兩字呢?
說起這個問題,就要說到朱熹這個人。他是南宋的理學家,也是儒學集大成者。從小聰慧,1130年出生,在五歲那一年能讀懂《孝經》,18歲考取貢生。在1148年,參加科舉考試,成為進士。跟其他讀書人相比,他的資質可以說是不錯,年輕有為。
但他在這之後的仕途,卻遠遠沒有想象中這麼順利。這對朱熹自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有一身的才華,卻沒有可用之處,當時朝廷反對他抗金的想法,只想議和。這逐漸磨滅了他做官的想法。朱熹反而在教書育人這一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在他的晚年時期,回到家鄉,選擇辦學,讓當地的孩童能夠從小得到好的教育。
朱熹對自家的鄉親們很和善,表示只要願意學的孩子,自己都會收下。有一次,大家在學堂上正在學習知識,這時,從窗外走來一個妙齡女子,她的手上提著籃子。年輕的學子們在這個時候開了小差,目光一直在外面的女子身上。朱熹看到這個現象,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問他們知不知道這個女子要去做什麼事情。
學子們都說知道,覺得她是要去買東西。朱熹接下來提問:為什麼不是叫“買南北”呢?這時,學堂裡安靜無聲,沒有一人能回答。朱熹原本想告訴孩子們答案,這時門口外面一個10歲的小孩說自己能回答,隨之脫口而出。這個孩童的回答很有意思。
孩童利用陰陽五行的角度去解釋這個問題,說南方屬火、北方屬水,女子拿的又是籃子,當然不能買“南北”。而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頭和金屬剛好又能裝在籃子裡,所以買“東西”剛好可以解釋得通。這是讓朱熹沒有想到的答案,雖然不是正確的回答,但還是當著所有其他學子的面,表揚了這個孩子。
那正確答案是什麼?其實關於買"東西",有著很多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古代的集市通常都出現在東市、西市,所以叫買東西。第二種說法,是因為唐朝官方在設立集市時,只有東市和西市,沒有南北兩市。那時的人通常會說“買東去”或者”買西去”,慢慢發展成買“東西”的叫法,東西也就成為物品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