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玲悌
在散文集《望鄉書》中,作家雪野圍繞他生長的那片土地——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西王善村,書寫了關於故鄉的記憶,追憶了童年趣事和鄉村風俗。在對故鄉、故人的回望中,雪野筆尖柔軟,充滿溫情,全書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田園牧歌式的村莊,是一個灑滿金色光芒的快樂童年。這是雪野幼時心中故鄉的真實模樣,也是其成年後記憶中故鄉的真實模樣。
在雪野的筆下,故鄉的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西王善村是個炊煙裊裊的百戶村莊,村裡有條清澈的小河,河裡的魚兒大膽而歡快,孩子們可以在河裡盡情地玩耍,捉魚捕螃蟹。穿村而過的河流上有兩座石橋,“在這個地方,可以捉蜻蜓、套蝙蝠,還可以聽老刁說書”。村北有彩蝶飛舞的杏園,承載著作者數不盡的童年歡樂。這是《望鄉書》的第一章《西王善》中所描述的充滿詩意的動人場景。緊接著雪野在《入學記》《吐絲口》兩章中回顧了自己讀小學、初中、高中的難忘歲月,細膩溫情地展現萊蕪鄉村的風貌,記錄著生活歷練中的內心成長,吐露出深厚的鄉土情結。
《望鄉書》中飽含著雪野人生初期最真誠的體驗和生命感悟,作為一名80後,“看大戲、捉迷藏、放野火、抓河魚、捉知了、逮螞蚱”是雪野豐富有趣的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在閱讀這部作品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純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物質生活相對貧乏,農村的孩子不像城裡的孩子那樣擁有許多玩具和美食,但他們的童年生活卻自由豐富,清澈的河流、藍藍的天空、一切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都是大自然贈予農村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在《望鄉書》中,雪野刻畫了一個由家人、鄉人構建的充滿萊蕪民俗的鄉土世界。在第四、六、七章中,作者著重突出了對民間風俗、思想觀念、勞作場景的描寫,從多方面展示了魯中地區傳統的鄉俗。其中包括以宗族權力為代表的鄉村秩序,以神仙鬼怪傳說、婚喪嫁娶、節慶禮儀為代表的鄉村文化,富有趣味的鄉村生活和勞作習慣等。《神牛》講述了一個關於呂氏族人的傳說,反映了勤儉持家的觀念。《過年》書寫了親友歡聚一堂,“吃糖瓜,送灶神”“請家堂”等習俗。《端午節》書寫了家鄉“吃粽子”“看閨女”的習俗,《二月二》則展示了打灰囤、剃頭、炒豆子的習俗。《農活》展示了作者一家推磨、刨麥茬的務農場景,還對拾柴生火做飯的細節進行了描述,原始的農耕生活經過作者的細緻描寫彷彿躍然紙上。不僅如此,書中還配有許多與文字相關的珍貴老照片,這樣的處理,使風俗民情的刻畫更為獨特真實,也使讀者能更好地領略鄉俗文化風采。
在《望鄉書》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純良美好的萊蕪西王善村,是一個充滿大自然鳥語花香的世界。雪野之所以選擇對故鄉進行詩性的回憶,呈現給讀者一個猶如夢幻般的故鄉,大概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緣於他的那份對故鄉的眷戀與感激之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王善村是雪野人生開始的地方,那裡的河流、大地和遠山伴隨著他成長,無論作者身在何方,故鄉對他來說永遠魂牽夢縈,是懷戀和追尋的精神世界;二是建構還原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土世界,用以懷念被破壞了的鄉土文化機制。
在本書最後一章《鄉關何處》中,作者談到了“故鄉會逐漸變為一種精神和觀念的存在。”故鄉對於作者而言,代表著那些數不盡的快樂時光和回不去的過往,既是美好的,也是易碎的,就像是一個回不去的“夢”。曾經陪伴作者成長的街道、舊屋、河流,變得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在現代城市化的過程中,故鄉正在點點滴滴地變幻面貌,新農村的建設和經濟上的發展改變了許多落後的地區和殘破的建築,也悄然帶走了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鄉土氣息,它變得更加發達、整潔、有序,也變得更加遙遠。年輕的一代人離開故鄉湧進城市,為了生活而奔波,村莊逐漸空心化,親友們相繼離去,作者也在一次次回望中,漸漸感受到故鄉回不去的傷感與遺憾。隨著村落的消散,世世代代生活在鄉村的人們走出了山地,跟著消失的,就是鄉俗文化、族親社會關係、傳統的農耕生活方式、極具特色的方言等等。回望故鄉,早已物是人非,以前的鄉愁,像是一條剪不斷的繩索,我們在繩索的一端,卻不知道另一端要系在何處,鄉愁無處安放,只能沉淪在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