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在UCCA沙丘美術館開館以來的首個藝術家個展“丹尼爾·阿爾軒:時間之沙”即將落幕。
展覽內外,阿爾軒都試圖營造自然景觀與時間流逝交融的文明遺蹟。就讓我們在“丹尼爾·阿爾軒:時間之沙”展期的尾聲階段,再來審視這位擅長“穿梭”於多重時空的藝術家。
“丹尼爾·阿爾軒:時間之沙”展覽現場,UCCA沙丘美術館,2021
“時間之沙”是這次展覽的名字,也讓我們從“時間”這一概念開始:不難發現,時間貫穿了阿爾軒一直以來的創作,從沙漏、時鐘等具象體現,再到虛構跨越時空的展覽現場。此次展覽正是基於“虛構考古”的概念,呈現丹尼爾·阿爾軒以歷史和遺蹟為線索創作的最新雕塑和相關素描作品。
在阿爾軒看來,能夠重新解讀一件在藝術史語境中被廣泛接受的作品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彷彿可以回到過去,改變歷史。
阿爾軒的雕塑《侵蝕斷臂維納斯銅像》曾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在阿那亞海邊廣場揭幕,並於本次展覽開啟之際轉至UCCA沙丘美術館入口處展出。
作為最負盛名的古代雕塑作品之一,《侵蝕斷臂維納斯銅像》的原型雕像《米洛的維納斯》以“斷臂維納斯”的別稱為世人所熟知,展現出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審美觀。阿爾軒以原版斷臂維納斯雕塑的模型為模,用水晶和地質材料對其進行復刻。
“丹尼爾·阿爾軒:時間之沙”現場獨特的視覺體驗為展覽營造出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展廳內作品四周環繞著真實的流沙,這些沙粒隨展覽空間的轉移從白漸變為藍,令人聯想到沙子流過沙漏的視覺意象,具象化了人們對時間流逝的內在感知。與大多數視覺藝術家不同,丹尼爾·阿爾軒天生色弱,因此他的作品大都以單色形式存在。久而久之,這反而成為了阿爾軒的創作特點。在相對簡單的色彩環境下,阿爾軒對材質的使用更為敏感。一直以來,他習慣使用沙土、透明石膏和火山灰、水晶等一系列地質材料,使藝術品呈現出深埋地底千年後被挖掘而出的歷史滄桑感。
(原標題《看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講述時間之沙的故事》)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 文/圖)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