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遲珂(遲雁鳴),男,1925年11月3日出生於天津,2012年3月29日病逝於廣州。主要著作:《西方美術史話》(中國青年出版社,已數次再版)、《畫廊漫步》、《維納斯與鍾馗》、《尋回忘卻的美》、《西方藝術批評史》、《西方美術理論文選》、《西方美術事典》、《羅丹筆記》等等。
美術,不就是畫畫嘛。畫畫,不就是兒時塗鴉嘛。從小,自己關於美術真的只限於幼兒園水平,甚至還不及,沒有“美”感可說,更無技“術”可言。後來兒子讀書,如有家庭作業需要父母指點畫畫,那更是抓頭撓腮,哭煞我也。
關於《西方美術史話》這本書,樊登老師說解讀它是因為他有痛點,說對於美術,知之甚少,就知道畢加索、梵高、達芬奇,連提香是男是女都不清楚,去國外逛美術館,聽導遊解讀,那是一愣一愣的,覺得自己的生活缺乏情趣,沒法體會到畫的美好,感覺好糟糕。
聽樊登老師這麼說,我覺得自己似乎釋然了很多,跟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吧。何況經常聽蔣勳老師談對美的詮釋,我似乎也可以對美、對美術有多一點的瞭解和發現。
反覆聽了幾遍,還真覺得有有那麼些懂了。似懂非懂之間,我試著不懂裝懂,對美,也可以有自我的解讀了。我決定做個記錄,對美也可以有更多的領悟。
遲珂先生說:“古埃及最大的藝術是關於來世的藝術。”“古埃及的雕塑都是正面的,全部都是一本正經的,這個人就這麼高高大大地站在那裡;但是古希臘的雕塑開始有曲線了,人就開始有側面了,就開始有各種婀娜的姿態了。”
著名畫家慕容引刀說:“我覺得人類的藝術史上,或者說造型藝術史上,作品大致就在這麼兩種風格間來回擺動:一端叫作應該的、理想的,另一端就是本來的、真實的。那一端如果做得過頭了,我們就會回到這一端來,這一端存疑了很久的時間之後,又會往另一端去,就是兩端來回在擺動。”
原來,古埃及古希臘兩者的社會形態有巨大差異,前者倡導來世,而後者追求現在。
菲狄亞斯的《命運三女神》
《命運三女神》是描寫希臘神話中阿特洛波斯、克羅託和拉切西斯的雕塑,雖然頭部都已受到了損壞,三位女神坐著的姿勢,是隨著牆的三角形趨勢而變化的,她們都穿著質地很薄的希臘式寬大長袍,衣褶纖細而又繁複,隨著人體的結構起伏,極其生動地體現了鮮明的女性人體曲線,女神們身形優美、飽滿而豐腴,使人切實地感受到孕育在她們體內的無限生機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隨著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彈性的身體,讓每一個看到這一組雕塑的人都幾乎忘記了她們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們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親切、那樣的令人崇敬。
波提切利這個名字自然也是第一次聽說,慕容引刀說了,以現在的眼光看《春》可能也不過如此,但是我們去欣賞畫不能有現代人的傲慢,而是去看到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在中世紀,人物都是刻板的,連小孩都長了成人臉的時代。突然有這麼一副美得讓人驚豔的畫,自然是打動人心的。他說,“因為人還是天然地會被人的那些情感所打動。”真的有春來了的感覺。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
慕容引刀這樣形容“文藝復興三傑”:
達·芬奇有點像一座高山,他是這種刺破雲端的天才型人物,他什麼都會,像一座高峰一樣;
那麼米開朗基羅呢,我覺得像大海,他就更遼闊、更雄渾,也有巨大的力量感;
那到了拉斐爾呢,我覺得他像一望無際的草原,讓你感覺很舒適、很甜美、現世安好、很寧靜,他是這樣的一種氣場。
對達·芬奇還有有那麼點熟悉,不是小學課本里有他畫蛋的故事呀,可惜無論是畫蛋精神還是畫蛋技巧都沒學到一絲絲。僅僅聽說過他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是一副鉅作,畫的是柏拉圖、蘇格拉底好多大哲學家,相當於中國的《清明上河圖》,裡邊每個人都有故事。只是我孤陋寡聞,沒聽說過,還有《西斯廷聖母》自然也是。
雕塑《大衛》那是聽說過的,米開朗基羅最有名的作品,我跟大王去長春的時候去雕塑館欣賞了一番。再有就是上面的《創造亞當》。
提香《懺悔的馬格達林》
提香有個外號叫“金色的提香”,就是他一改達·芬奇的暗暗的有點棕黃的色調,顏色豐富了很多,有紅色、黃色,甚至金色。所以提香是“威尼斯之光”,他的師兄喬爾喬涅的《沉睡的維納斯》也非常著名。還知道提香是個留鬍子的老頭呢。
丟勒《自畫像》
北方畫派的最有名畫家是德國的丟勒,他的自畫像特別嚴謹,臉型莊重、線條端莊,和義大利享樂感覺完全不一樣。
貝尼尼《阿波羅和達芙妮》
貝尼尼的雕塑屬於浪漫主義,雕塑中的達芙妮慢慢變成一棵桂樹。雕塑可能把人物把過程都體現得那麼動人完整,藝術真是讓人歎絕。
卡拉瓦喬是我所知道的為數不多的藝術家之一,不是因為我有那麼點文化,而是我們群裡的董萍老師曾經給我們線上分享過他的畫作與他的故事,我又事後做了整理。所以整理、記錄真的很重要,分享那更重要,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了。
卡拉瓦喬是個很特別的藝術家,他非常叛逆,如突破世俗,把聖母畫成了人,一個死去的聖母等。
魯本斯畫的特點是動感,他用斜線構圖,相互交錯,整個畫面就有一種動盪的、特別有衝擊力的感覺。他屬於巴洛克風格,其實,“巴洛克”意思是不整齊的、扭曲的、怪誕的,跟原來水平線或者豎線的構圖比,少了莊重與平靜。所以,這在當時是一種批評的不被認可接受的聲音。
倫勃朗厲害的地方是善於用光,用一種光叫作“倫勃朗光”,卡拉瓦喬的光打得高,倫勃朗要低一些,在陰影地方還有個亮的小三角,形成一個光的組合。《夜巡》畫的是民兵自衛隊,每個在其中的人物都有故事。
倫勃朗有100來張自畫像,是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畫自畫像的人。
維米爾《倒牛奶的女人》
慕容引刀說,生活中有一些寧靜的瞬間是很打動人的,我們過得很匆匆,就忽略了這部分。維米爾的一張畫要畫兩三年,他善於在慢慢中捕捉瞬間,特別能打動人的點。維米爾的畫作屬於靜態的,感覺時間停滯了,與倫勃朗的動感不同。
普桑《阿爾卡迪的牧人》(學院派代表人物之一)
維吉·勒布倫《畫家與女兒》
維吉·勒布倫是一位女畫家,屬於洛可可風格。洛可可風格時代,重灌飾、重細節、表現柔美、更偏重情感類。洛可可其實就是螺貝、貝殼的意思,有很多扭曲、紋理在裡邊。這畫特別暖心、舒心、爽心,讓人動心。
馬拉是大衛的朋友,聽說馬拉死了,看了一眼,馬上回家畫,畫完就發表了。這幅畫激起了老百姓對刺殺者的憤怒。藝術是很有影響力的。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一個不穿衣服的女人和一幫穿得一絲不苟的男人,不可能出現的場景,表現那種革命性,挑破虛偽的面紗,留下的你慢慢去思考。
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成》
看上面的畫,感覺這不就是小P孩的塗鴉嘛,感覺沒章法,也看不到藝術。那只是說明我們不懂藝術。
慕容引刀說,“美是有法則的。你得有節奏感、有起伏、有變化、有韻律、有互相的衝突,可是又和諧、對立統一。這個是基本的美的法則,包含了這個法則的東西,你會覺得是美的;不包含,哪怕再抽象,它還是不美的。”
原來那些看起來毫無章法的,雜亂無條理的畫作裡有一般人看不懂的內在美在。
在我做記錄時,又湊巧聽到蔣勳老師做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解說,名為《聖傷》,聽了後,感覺自己跟美跟藝術又近了些。
我想,下次有機會再聽到談論畫作,談起美術,聊到某個大師,而我又剛巧有那麼些印象。比如,卡拉瓦喬、比如米開朗基羅,我心中也會有點自豪感,不會對自己感覺太糟糕了吧。
如此,足矣!
作者介紹:易之,教育工作者/心理諮詢師/救護培訓師/婚姻家庭輔導員/007踐行者/樊登讀書踐行者/《先聲奪人》朗讀圈發起人,想透過學習改變自己,透過寫作記錄軌跡,透過圈子更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