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寫的是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由《秦並天下》《漢武的帝國》《兩漢兩羅馬》《三國紀》《魏晉風度》《南朝,北朝》構成。
秦始皇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之。以法家之術治理天下,充滿了嚴苛與暴力,本想千秋萬代傳承,卻不曾想二世而亡,比“五世而斬”的君子之澤都還要淺薄,讓人唏噓。“嶢嶢者易折”,太過強梁,是容易夭折的。秦始皇的功績固然不可磨滅,其殘民以逞與焚書坑儒更是永遠被唾棄。
劉邦既能馬上得天下,又能下馬治之,是少有的奇才。劉邦臉厚心黑,再加上能吸納人才、善於容人、善於用人,且不吝於分享戰果、施恩於人,所以能得天下。項羽則與之相反,心不夠黑,具“婦人之仁”,所以在鴻門宴上痛失良機,遺恨千古;臉皮薄,四面楚歌之時,明明可以過江東捲土重來,卻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再無翻身的可能。項羽吝嗇,封賞將士時,摸著賞賜的印把子遲遲不肯蓋下,貽笑大方,顯示出器量和格局的狹小。
漢武帝類似於秦始皇,極權、專制,在歷史上影響巨大。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家疆域寬廣,民康國泰,兵強馬壯,拒匈奴於千里之外,是漢朝的鼎盛時期。漢武帝的酷刑以其對司馬遷的宮刑最為著名,漢武帝也因此而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兩漢兩羅馬》則把東漢、西漢與東羅馬、西羅馬進行對比,從政體上進行利弊分析,視角獨到。《三國紀》以正史《三國志》為藍本而寫,與《三國演義》進行了對比。三國演義,上上下下都是在亂世中求生存,所以無所不用其極,陰謀與陽謀齊飛,將人類的詭詐與爭鬥演繹到了極致。
《魏晉風度》對魏晉士人的分析非常到位,魏晉是亂世,亂世中人渴望個性自由與解放,也部分地得到了自由與解放。魏晉玄學與清談的流行,是繼諸子百家爭鳴之後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魏晉人士的特立獨行,則是行動自由的一次大解放。但是,無路思想還是行動,魏晉風度總有幾分“做作”在其中。
南北朝時代,是國家分裂混亂的時代,也是民族融合的時代。漢族與少數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地方互相學習,融入彼此的習慣之中。例如,胡人雙腳平放地上、坐在凳子椅子的坐姿,就被漢人繼承下來,一直流行到現在;原先漢人的雙腳跪地、屁股坐在腿上的姿勢,則被徹底摒棄。至於以北魏孝文帝為代表的胡人穿漢服、學習中華文化等等,則是眾所周知——先進文化取代落後文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動亂,最終又歸隋唐統一,仍然是文化凝聚力的必然結果。
中華文明歷久彌新,永不斷絕,在中國歷史上的“治與亂”中不斷得到證明。
(文/葉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