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不理髮,理髮死舅舅”,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關於理髮的俗語,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下“正月不理髮,理髮死舅舅”是怎麼產生的,到底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在以前的封建社會,不經過父母同意就理髮,是最大的不孝,不僅會受到懲罰還會被周圍的人嘲諷。但這種情況,到了清朝後,就徹底的中斷了這種習俗。清軍入關後,實行剃髮令,要求漢人必須和滿人一樣,要剃髮留辮,假如有不配合的人,就殺無赦。用一句話概括“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推行剃髮令是在順治四年的正月,因為是被強制剃髮,明末清初的時候剃髮想念自己的故國舊主是難免的事。因此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的我國有了正月理髮思舊的習俗。又因為思舊和死舅諧音,一句話就這樣傳著傳著就變了味,正月理髮死舅舅也就這樣出現了。
因為,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很多的俗語。都是因為年代的久遠,加上每個地方的方言又是不同的,特別是南方,一個縣裡就有好幾種不一樣的方言。因此俗語在傳承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而作為一個生活在科技發達時代的我們而言,無論是什麼事都要講究科學,不要盲目的去信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