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書分享】——文學主題
《我們仨》楊絳著
我終於明白白巖松說的:不要年輕的時候讀《道德經》,以為懂了,其實還差很遠,以後就不會再讀了。
這本書高中時就讀過,當時太喜歡錢鍾書的《圍城》了。那時喜歡那些機敏的比喻句,都摘抄在本子上,對於時代歷史,人情人性,其實是不明白的。
當時這本書也只當作八卦趣聞來讀。只記得錢老先生就連左右都不分,五十多歲才學會劃火柴,他們的女兒圓圓是個過目不忘的奇才,一家人單純又有趣。可對於那些生離,死別,時代之痛都被我略過去了,我只記得那些有趣的段落。
這次重讀,我明白了很多楊先生看似的閒筆,對於民國,封建大家庭,文革,雖然她都儘量輕描淡寫,沒有吐過一絲苦水和抱怨,可還是用那些簡省的詞句擊中了我。那種傷痛,沒經歷過,是很難共情和理解的,我不敢說我真的懂了。可是這種厚重的一擊就在一個短短不足十萬字的中篇裡悶聲發出聲響來。
第二部分最沉重的部分變成了夢。
第三部分的苦痛輕描淡寫,快樂卻被方大很多倍。
他們的女兒錢瑗是最先離世的,然後是錢鍾書老先生,最後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
遇到相親相愛的家人也是一種緣分,這種緣分真好。
文摘: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現在我們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
我只能把我們一停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也常常一同背詩。我們發現,我們如果同把某一個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準是全詩最欠妥帖的字;妥貼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那段時候我們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個天地。
頤和園後山的松堂,遊人稀少,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後山。
那裡的松樹千姿百態,我們和一顆顆松樹都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