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書店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書店,數月前,偶爾讀到“先知書店店長薦書”公眾號的數篇書評,與我某些方面深感契合,故以為好。
今日又讀其公眾號的書評,《思想vs行動:對辛亥革命的三大誤解》,書和書評,和時間,整合辛亥革命100週年,內容和時間什麼都切合。
書評是篇好書評,文字深入,思想和歷史,乃至社會政論功力都很好。我沒有讀過書評推介的這本書,儘管透過書評感覺會是一本好書,但買不買回來讀,也在猶豫之間。政治不是我感興趣的,另外,在我內心裡,認為國內基本沒有優秀的政論和歷史著者,如果研究之外,還能把文字也寫得吸引人又興趣去讀,讀得通,讀得懂,這樣的研究者不多。我只是一位讀者,追求的就是一時之快,看得開心。其它,與我無關。
但書評寫得好,讓我有些感想,我又忍不住根據書評寫一些自己的快哉之言,目的是發洩一下讀後的情緒。由此可見,讀書有時候也是害人的,所以,古代文人幾乎沒有能得道成仙的。中國文化真是矛盾,一方面詩文多為抒志,另一方面,又創造了仙道和提倡空的佛教思想,這也怪不得很少有文人能夠真正入道成佛的。連看書都忍不住衝動感嘆,又怎麼能躺平淨心呢。
書評說,“隨著而來的民國,沒有革命黨人幻想中的眉膏。事實上,從辛亥革命中誕生的”共和“,甚至比清王朝的異族仇視更加撕裂”。假如沒有這樣一些指引,我們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的邏輯在評論一件事情,包括一起革命,都認為,這樣的變化在人心也是順的。看來卻不是,想想,也是合理,以精英為主的改革,往往還沒有來得及照顧到底層社會人的思想的改變,底層的人的改變總是慢一些,底層的人的奴性慣例思想總是更牢固些,如皇權思想,奴才甚至比主子還要堅固些。真正要起底性的變化,是思想的變化,沒有先行教育鋪墊,是不能做到的。
立憲成為政治精英爭取最高權力的手段,這是可以理解的,權力的爭取既為公,也為私,如果是因為為公,也兼顧到私人得利,就幾乎是無可厚非的了。然而,共和後,中國陷入長久的軍閥爭鬥,作者滿懷不憤的評判,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民國是中西文化交匯碰撞的時期,是諸子百家之後第二次思想大爆發大繁榮。然而,如此的繁榮思想,對當時的情況卻幾乎沒有改善。而進入了憲法頂層架構,卻立馬顯得原始和醜陋。” 作者的無奈和激憤,明白可見。但,我個人有不同的觀點:一,作者民國思想踴躍,凡凡種種,其實就是兩種,諸子百家和西方一家這兩家。另外,所謂爆發和繁榮,只是在精英層面,大眾計劃沒有接觸到任何諸子百家以外的思想。而所謂進入憲法架構後又面目全非和猙獰,我想則是除了少數又少數的人外,沒有真正接觸過西文化的,接觸還不夠,必須接受,接受還不夠,必須融通,融通還不夠,必須此思想成為自己的思想,一位二位人這樣了不夠,必須千百萬改革者,千百萬還不夠,必須社會幾乎都是能接受者。我不在當時,我的理解,當時應該是社會割裂嚴重,層次之間目不可見。革命成功,是不是必須是精英發起,發動烏合層級人民,經歷時間,全民接受。才能成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