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這是倉央嘉措詩歌中的一句,表現出了古人的生死觀其一就是“生死等同,”生和死都是世間頭等大事,所以有了“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又從這喪葬觀念中進一步出現了繁瑣的喪葬禮儀,不過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會有棺材?為什麼棺材蓋要釘釘子?
起初是沒有棺材的,人類把親人的屍體直接露天放在荒郊野嶺,然後就不管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認知的提升,宗教的出現,情感的豐富,大家漸漸覺得就這樣把屍體放在外面是不妥當的,一方面是對親人的不尊重,另一方面是他們認為人死後要上天,不算完全死去,於是就開始給屍體鋪上鮮花野草樹枝,進行一番祈禱、祭祀。
然而大家都知道屍體就這麼放著,數小時之後腸道內的有機物分離,會產生很多腐敗氣體,以至於散發惡臭,隨後又會發生屍綠、巨人觀,最後化為一堆枯骨,這期間會有很多細菌反覆橫跳,經過蟲類、土壤傳播到動植物身上,隨後傳播到人體身上,給人類帶去很多難以解決的疾病和災難。
就像古代瘟疫一般都爆發在戰爭之後,戰爭越頻繁、瘟疫也就越多,持續時間長達362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連綿不斷的戰爭一共爆發過76次大規模瘟疫,那時候是天花、霍亂、鼠疫交替出現,往往一個縣的人死一半才會結束,以至於明明投入戰爭的人數不多,但最終因為戰爭而死的人卻還是居高不下。
久而久之人類就自然明白屍體會給活著的人帶去死亡,當然那時候他們還不能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這一現象,單純認為頻繁的攻訐使很多人不幸身亡因此怨恨,上天后也不願意放過大家,要降下懲罰,所以對屍體產生了恐懼,在對待屍體上更加慎重和謹慎,反應到現實上就是將屍體裝在“箱子”中埋起來,徹底遠離人類的居所。
至於為什麼把它叫“棺材”,民間是這樣流傳的:龐涓嫉恨孫臏,將其關起來之後廢掉了雙腿,孫臏因為憎恨他,想方設法籠絡了一位齊國使者,對方為了順利將他帶出去,就將他藏在了作為床一部分的睡櫃中運到了齊國,此後運送人體這件事就成了“出殯”,加上孫臏順利在齊國站穩腳跟,就有了“棺材”,意喻升官發財。
當然這個故事聽聽就好,真正的答案還要從字本身上取得,可以看到“棺”拆開後是“木”和“官”,“木”旨在說明箱子是木頭造的,“官”上是“宀”,這個部首有房子的意思,“官”又有器官的意思,還取“關”的發音,商朝甲骨文的“官”字長得還很像棺材頭、尾部分的一面,就有用木頭造的房子將屍體關起來的意思,而“材”就是“木材”。
但僅僅只是關起來,古人是覺得不夠的,除了為了防止細菌逸散外,看過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古代對於“針”“釘子”這一類的尖銳物體,正常使用下可能不覺得異樣,但常常有種“怖而遠之”的情感,因為他們賦予了這些東西“辟邪”的意義,所以為了避免詐屍、死而復生等靈異事件,他們還得釘上釘子才能放心。
這一類釘子就被稱為“鎮魂釘”,又稱“子孫釘”,一般是7根,用銅或者是鐵製作而成,發展到後來幾乎完全忘記了防止細菌出來傷人的科學意義,就一味想著釘釘子能讓祖先保佑自己,震懾鬼魂,所以釘的釘子一般都是在棺蓋和棺邦之間,其他的部位絕對不允許用釘子,還得用榫卯結構,以至於盜墓賊盜棺通常不是撬開,而是砸開。
在廣東客家地區,還有用先祖棺材上的釘子打成手鐲或戒指,用以給生人辟邪的傳統,當然現在就沒有那麼多說法了,就按照千篇一律流傳下來的禮儀走,除了心虛的基本不會管那麼多,釘上釘子就一回事了,這種敷衍有人說是喪葬文化的沒落,但更多是科學戰勝莫須有的迷信的體現,是種進步。
總而言之棺材出現的原因,是人類對於自然生活的一種經驗總結,大家也會發現不僅僅是中國古代有棺材,古埃及、古希臘也有,儘管地區之間喪葬習俗不一樣,但如今“棺材”卻成為全世界一個普遍存在的物件,除個別不使用土葬的地區,它幾乎和電視機、冰箱等傢俱一樣共通,就連釘釘子的情況都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