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之間看格局
昨天討論了《安禮章》這個標題。要安於禮,因禮而安,一是天下安,二是自己安。
安禮章開篇五句話,對如何修煉自己,提升格局,實現“自安”很有啟發。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譯文: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做仔細的謀劃;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這句值得商榷)。
個人理解如下:
一是心胸要寬廣。怨在不捨小過。
寬恕別人的小過失從而避免自己產生怨氣,也可以避免別人怨恨你。不念舊惡,不記小過,宰相肚裡能撐船,成大事者一定要有胸襟,而胸襟的練就,就是因為心中有大事,有長遠規劃,有更大的利益需要謀劃。
最典型、或者極端的例子就是韓信的胯下之辱,完成統一大業之後,韓信不但沒有記恨羞辱他、搶奪他心上人的屠夫,反而對他進行了封賞。按道理,他應該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
但事實上呢?對他曾經寄養數月的南昌亭長一家,卻選擇了仇恨,“賜百錢,並說: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可見韓信時隔多年仍有“怨”,成為了鬥米恩,擔米仇的最生動寫照。
因此,首先自己要放下。對別人的過失,自己要真正放下,不要成為自己的心結。
其次要讓別人也放下。使別人不會因其過失有反省,但不會因受到某些對待而生怨。
二是思路要清晰。患在不預定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做好規劃,避免給自己帶來禍患。
諸葛亮為什麼要讓劉備三顧茅廬,除了表面上為了獲得尊重,更多的可能還是在做出山前的準備,地圖也好、戰略規劃也好,在做最後的完善。
怎麼“預”?前期工作一定要做紮實。不管是地圖、還是規劃,都不是一天兩天做好的,也不是劉備找他的時候開始做的,而是早就在謀劃這件事情,只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考察,覺得劉備是個可選的主子。
怎麼“定”?戰略方向清晰。諸葛亮早就有自己的目標——“三分天下”,所以一切工作都是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去實施的,包括前期的準備和後期的努力。至於是劉備、李備,還是王備、備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這樣合適的人。而這些,都是他既定目標中的一環。
三顧茅廬看起來是劉備禮賢下士,實際上是職場人在挑選自己的老闆。職場人,就要有這麼周密的思維。怎麼挑選合適的老闆,《素書》也講了,以後再討論。
三是因果要分明。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
不斷地為善就是積福,不斷地作惡就是積禍。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
行善積德、懲惡揚善種好人生成功之因。飢餓的原因是輕視農業,沒有衣服御寒的原因是平時惰於蠶桑,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多從原因處努力。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好運氣,殊不知,運氣只是結果,原因是別人一直在努力準備。《小狗錢錢》裡就有句話:幸運其實只是充分準備加上努力工作的結果。
分數是果,努力學習是因;
收入是果,努力工作是因;
網紅是果,自身價值是因;
名利是果,德位相配是因。
今日種因,必有明日之果。所以曾仕強老師說,有的好果子來得太早未必是好事。最近飯圈的整治、某團的處罰,皆是昔日之因的結果。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做人一定要分清因果,看淡結果,在原因上努力。
四是人心要歸附。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幹事創業要善於凝聚人心,尋找合夥人。劉邦和項羽就是“安在得人,危在失士”最好的證明,劉邦手下人才匯聚,而項羽有一個范增卻把他氣跑了。
翻開歷史,每一個成功的人物,身邊無不匯聚著一大批人才;每一個昏君背後必然站著大量的奸佞。
而判斷一個人能否成功,看他身邊圍繞的是什麼人就可以知道個大概了。
所以判斷一個老闆,一個企業是否值得追隨,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當然,得人至少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所做的事得人心,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一個是得到牛人的幫助。
五是謀劃要長遠。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實現富裕,在於把握當下,迎接未來;貧窮困頓,在於荒廢當下的時間、時機。
做事要有長遠眼光,要立足當下,腳踏實地;更要明確方向,放眼長遠。
要想成功,就要找準方向,平時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不計較一時之得失;更不能汲汲於眼前利益,忘了根本,失去初心,從而錯失事業發展的時機。
時機未到,只管找準方向努力,做好準備,時機一到,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