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家人圍坐吃飯,兒子說:我們班學習不好的人,大多作業完成時間很長。
大人聽罷,略一思索,的確是這樣。所謂學霸,不過是掌握的知識更牢固。
比如說初中以後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很多小孩考試做不完題和作業,也可能因為知識運用的不夠熟練,然後出現一道題能想很久,大大拖延的作業的時間。
可見,速度也是一種能力,甚至是後期競爭中唯一重要的因素。
成功的人,只看結果
對知識運用的頻率、速度及熟練度也是學習能力的一部分。
而學習好的人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把“做對”和“做快”同時列入自己的學習標準。
比如說我家孩子,每次成績下來,特別是數學、語文,他經常因為來不及做,分數不高。為此他總說:有些題我是會做的,但是時間不夠。
但實際上不管是因為會做還是不會做,結果都是沒做,所以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
工作中也是一樣,同樣的專業,同樣的技能,有的人一個小時內能完成很多項工作,有的人卻需要一個上午,甚至更長的時間,其實不過是熟練程度不同而已。
那些卓越和成功的人正是在這一點上下足功夫,拉開了與普通人的距離,就如賣油翁中的老者說:我亦無它,唯手熟爾。
行動能力,優於個人能力
如果你觀察那些優秀的人,會發現他們平時行動的速度也很快,因為他們能用一分鐘完成的事,絕不花兩分鐘
我們常說小孩沒有時間觀念,上個廁所、吃個水果,開個小差,半個小時就過去了,有的小孩見縫插針的做作業,有的小孩總是磨磨蹭蹭的完成。
而這種差距到初中短板全現,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從一開始的拼時間,到後來的沒有時間,成績的差距逐漸拉開。
而那些善於利用時間的小孩,學習起來也更為輕鬆,他們利用多餘的時間去熟練掌握、鞏固所學的知識。
而沒有時間觀念的小孩,也會因為所學過多,漸漸喘不過氣來,揹負越來越多,惡性迴圈。
如果所有的難題都像1+1,那樣容易,速度自然得到提升。
思維能力,決定學習能力
初中小孩,作業時間有的需要二小時,有的需要三小時,而有的小孩甚至是四個小時。
那些用時長的小時,成績也不會多好,好像陷入了習得性無助,他們會說:我沒有玩呀,我需要這麼多時間,可仔細觀察下來,他們跟“學霸”孩子的習慣又是不一樣的。
那些完成快的學霸,都會用學校考試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一旦作業,不準翻書、不準查資料,這樣也能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而有的小孩,閱讀一道題的速度很慢,沒有掌握的東西很多,不停的找資料,耗時過長。
耗時長的時候,孩子就無法專注學習,更別提想要提升閱讀速度了。
比如說有的人一本書一天就可以讀完,有的人需要一個星期,有的人甚至需要一個月。
而閱讀的速度也是可以鍛鍊的,多閱讀,刻意提高閱讀速度,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很多人讀書的時候,習慣翻翻手機,閱讀的效率會很低,工作與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或者用沙漏來定時間,這二十分鐘,或三十分鐘,直奔目標,不受其它事情的干擾。
你看,學霸通常都有一個好的習慣,所以必然有一個好的結果,然後還可以留出充足的時間,可以用來放鬆、娛樂。
結語
周嶺在《認知驅動》一書中指出:快速與優秀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因果關係,一個人不是因為學習好才動作快,而是因為動作快才學習好。
我們常說的:工作要快,生活要慢。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完成的夠快,才會有時間休息,勞逸結合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而這也是學霸與普通孩子的最大區別,只有你的思維不一樣,習慣才能不一樣,學習效果才能有所不同。